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5-10-11 21:42:24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

2、通过幼儿动手探索,学会积累经验,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3、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媒体准备:游戏音乐《郊游》mp3。

2、材料准备:扭扭棒、木质积木、塑料积木、雪花片、塑料圆环、泡沫板、游戏棒、拱形纸片、卷筒纸芯、书、吸管、花、卡纸、路灯若干、玩具车若干辆、八幅图片(东方明珠塔、花瓶、帐篷、屋顶、相机三脚架、路牌、支撑大树的三脚木桩、相架)。

活动过程:

一、游戏:站起来师:孩子们,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去郊游吧!

师(放一阵刮风的音乐):噢?孩子们,一阵大风把我们家园里的东西都刮倒了,请大家快帮忙把东西都站起来吧!

二、尝试使物体"站起来"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

1、探索让各种材料"站起来"的方法。

师:想一想、试一试怎样帮助我们家园里的东西"站起来"。

鼓励幼儿在帮助一种材料"站起来"后,在幼儿能用一种方法帮助某种材料"站起来"。

2、交流与小结。

师:你帮什么东西"站起来"了?你是怎么让它"站起来"的?

根据幼儿叙述的方法,将基本方法概括为三类(有的物体可独立站起来;有的物体可找与它一样的物体帮忙站起来;有的物体可找与它不一样的物体帮忙站起来)。例如:

师(小结):有的物体是可以自己站起来的;有的物体找来了和自己一样的朋友帮忙,站了起来;还有的物体找来了和自己不一样的朋友帮忙,站了起来。

(二)幼儿第二次操作,提供不同辅助材料,让幼儿再去尝试帮助其他更多材料"站起来",使幼儿在有限的操作时间里操作更多种类的材料。

师:通过大家刚才的努力,我们的家园已经基本重建了,真好啊!为了做好预防再次刮风的措施,美化我们的家园,我决定要举行一次"亲亲家园大行动",再次请大家想想办法使我们的家园更加坚固,更加完善,更加美观。请大伙儿使用其他更多的建筑材料,行动起来吧!

三、发现生活中"站起来"的物体师:生活中也有很多站起来的`物体。看看你的作品和哪张照片像。

师(小结):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站起来"的方法和我们想出来的办法差不多,说明我们很会动脑筋。那就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看一看更多用各种方法"站起来"的物体吧。

活动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站起来》,目标是探索纸站起来的多种方法,知道借助外力能让纸站起来并分享站起来的方法,在前两个环节使用夹子和橡皮泥探究让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在这两个探究环节中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积极激发孩子探究兴趣,在探究多种纸宝宝站起来的方式,从夹子到橡皮泥难处层层递进,整个活动的难点是:在没有任何事物的帮助下探究纸宝宝自己站起来的方法,孩子惯性思维定势纸宝宝两个环节下来有东西帮助,所以在没有任何帮助下孩子就觉得没有办法让纸宝宝站起来,这和第一环节探究纸宝宝的特性相呼应,纸是可折、可揉、可卷的。从这个方向看到孩子的思维一下得到解放,不受任何的束缚,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孩子也找到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我们也看到动手操作探究中孩子的兴趣及其浓厚。因此,在这两次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借助已有经验,尝试猜测、分析、推理动物过冬的方式,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 尝试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动物,表现它们各自的过冬方式。

3、 对动物过冬方式感兴趣,愿意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教具:动物过冬课件

学具:动物实物图片挂牌、过冬方式标记

经验准备——幼儿有关于动物过冬的零散经验

活动过程:

一、师幼谈论自己知道的动物,唤起已有经验,猜测分析动物在冬天面临的困难。

1、自由谈论,引入话题。

教师:你喜欢动物吗?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这些动物你们都认识吗?看看有谁?(松鼠、乌龟……)

2、看冬景的画面,猜测分析动物在冬天面临的困难。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季节?(冬天)

教师:这么冷的冬天,动物们怎么度过呢?(躲起来……)

教师:在冬天,动物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找不到吃的、很冷…)

教师:冬天,动物们会遇到这么大的困难,可是它们依然生存着,动物们还是会度过寒冷的冬天。

二、幼师展开讨论,梳理并拓展经验,猜测、推理动物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

1、教师:不同的动物会有不同的办法,你知道哪些动物,它会有哪些办法呢?

共同观察动物画面,针对幼儿谈到的每一个动物进行引导,教师按过冬方式的不同逐渐梳理出线索。

2、教师:动物们是不是用这些方法过冬的呢?好,我们来看一看。

看课件,了解小乌龟、大雁、雪兔和蚂蚁的过冬方式,归纳出四种动物的过冬方法。

3、教师:看来动物们是有自己的办法,它们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度过了寒冬。

三、看课件,玩游戏,巩固提升经验,表现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

1、教师展示四种过冬方式标记,看课件做游戏。

教师:看来,你们都很会动脑筋,动物们很想和你们做朋友,我们后面的桌子上有一些动物,待会儿请你们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来扮演它。

教师:自己是谁?在寒冷的冬天可以怎样过冬呢?(幼儿选择动物图片,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好,请你们把小动物挂在胸前,回到座位上,一起来玩个游戏吧。

教师展示四种标记,分别挂在椅背上,交代游戏规则:这里是动物们的家,你就是一个小动物,请你仔细想想:你是怎样过冬的?冬眠过冬的小动物都回到这个家里,南飞过冬的小动物都回到这个家里,换毛过冬的小动 ……此处隐藏11705个字……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各种车的兴趣,喜欢车。

2.培养幼儿的观察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掌握常见汽车的名称、外形和用途,感受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常见汽车的名称、外形和用途;

活动难点:

感受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车子玩具、图片若干;

2.课件《各种各样的车子》;

3.音乐《小汽车》及特殊车的声音。

活动方式:

集体或分组或个别

活动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幼儿自由玩自己的玩具车,并相互交流。

师:仔细看你带来的是什么车?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能干什么用?

二、展开 (20分钟)

1.教师有重点的选幼儿带来的玩具汽车,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颜色、用途。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车子。(5分钟)

2.教师利用图片及幻灯片等教具来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各种各样的车子的特点及功能。(5分钟)

先请幼儿回忆平时所见到的车子的用途:有人生病了需要做什么?楼房着火了需要做什么?让幼儿说出生病要去医院需要救护车,失火要找消防车。让幼儿观看幻灯片来学习幼儿不认识的车子的功能。

3. 教师和小朋友们玩猜谜的游戏。(3分钟)

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认识各种各样的车。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我们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老师说出车的功能后,你们说出车的名称。

4.听声音猜出车的名称。(播放几种特殊车的声音)(2分钟)

5.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5分钟)

师:大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车子在行驶,为了确保安全,司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在过路口时还要注意看交通信号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交通信号灯有几种吗?(红灯、黄灯、绿灯)绿灯亮了应该怎么样?(向前行)红灯亮了应该怎么样?(停下来)黄灯亮了又该怎样?(如果没有通过马路,看到黄灯就要停下;如果走到一半,就要快快通过)。

三、活动结束(2分钟)

观看课件《各种类别的车辆》丰富幼儿知识,提出下节课的内容为车分类。

教学反思:

首先从选材上看,车子是孩子经常见到而又非常喜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活动要从孩子的身边出发,选择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这就为孩子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的准备上,本节课我分别在知识、物质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结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准备了孩子熟悉的小汽车音乐,提供了课件制作,还提供给孩子可操作的玩具汽车。让孩子动口、动手、动脑,所学的知识记得牢,本节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再从课程中,每一步的导入上我就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直接导入、有的`先听声音、有的采用猜谜的形式、有的说出功能等,每种方法不一样,孩子们也感到非常稀奇,一步步的跟着老师在前进。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活动中还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体会车子行驶的乐趣,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获取知识,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学中乐。

本节课95%的孩子达到了我制定的目标。知道了一些常见车辆的用途、名称,并能对特殊用途的车(消防车、警车、救护车)的名称、用途加以区分。但在幼儿的操作上有待于提高操作的常规和能力。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