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毽子里的铜钱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毽子里的铜钱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毽子里的铜钱教案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课文,体会卖山薯老人的善良、纯朴及“我”对老人的怀念、感激之情,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铜钱引路,激发兴趣
1、激趣引入。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铜钱
1、检查预习,学生读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正确,朗读是否流利。
2、默读课文,快速思考全文到底讲了什么。
三、细读品味,感悟善良
A、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CAI出示图片,思考题)自由读2-13自然段,把你感触深的地方勾出来,仔细体会;同桌交流。
B、汇报感受。
1、词句中,体会善良的老人。
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老人的大方、善良。
出示相关句子,引导有感情朗读。
2、艰辛中,烘托老人的善良。
①从老人的样子体会艰辛:在文中找一找描写老人样子的词语。仔细体会。
②从老人的话中体会艰辛:理解“栉风沐雨”的意思。
③从老人的动作中体会艰辛:“愣愣地望着……”
④背景介绍体会艰辛:(CAI课件出示图片。)介绍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过渡:生活如此艰辛的老人却(引读:老人一声不响,却……。)他白给了我吃了一小小的烤山薯,后来又给我一个小山薯。
3、情境中,进一步凸显老人的善良。(学习7、8自然段)
①齐读7-8自然段,边读边体会。
②学生交流。你又有了什么体会?
③引导比较为什么第一次给的是“小小的山薯”,而这次给的却是“小山薯”?毽子里的铜钱对小女孩来说重要吗?
④有感情朗读7、8自然段。
四、升华情感,懂得感恩
1、正因如此,这位善良、纯朴的老人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引读最后一段)
2、推荐琦君散文中的'一段话。
3、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铭记两个字:感恩。
五、前后照应,铭记铜钱
让我们带感恩的心将这一双黑漆漆的手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收藏在记忆中。(深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板书
毽子里的铜钱
老人 善良 纯朴
小女孩 感动 感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3、抄写本课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标1、2
教学难点
标2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有感情朗读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2、再次自由读课文,读出你的感悟。
3、选段落赛读。(抽生读、生生互评,男女比赛读。)
二、复述课文,培养能力
1、自己说一说。2、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推荐作品,扩展阅读
就是这样一位懂得感恩的女孩子,珍惜着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关爱,并且将这种感动记在了自己的书中,使每一个读到她作品的人都被这种爱所感动。琦君的作者有:《桔子红了》、《素心笺》等等。
同学们下来可以读一读她的作品,相信你会 和 老师一样感动。
四、自学生字词
抄写带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毽子里的铜钱教案2教学目标:
1、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和我的善良,感受他们彼此的关爱,及我的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和我的善良,感受他们彼此的关爱,及我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毽子里的铜钱》,齐读课题。
1、自读全文,回顾主要内容。2、抽生说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的老人送给我两块烤山薯,我想给他毽子里的铜钱,他不要,这件事一直温暖这我。(评价,引出文中主要人物。)相机板书:老人 我
二、 精读细品 体会感情
(一)、通过老人两次送我烤山薯体会老人的善良与纯朴。
1、文中讲到老人几次送我小山薯?(2次)自读提示:勾画老人两次给我小山薯的句子。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的。批注自己的体会。
2、交流。
(1)、谁来交流描写老人第一次给我小山薯的句子。(“老人一声不响……”)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老人很善良)理由是:——(板书:善良)
师:因为?(老人没要我的钱。)
师:还有谁再来谈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善良。(从笑呵呵可以看出老人给我时很快乐。理解一声不响)相机指导朗读。
师:其实老人见我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子猜想我都没有钱,完全可以说:——
师:可老人却一声不响,笑呵呵地白给了我一个小山薯,从一声不响、笑呵呵我们可以猜想老人心里会想什么?
师:多么善良的老人,让我们齐读这段再次感受老人的善良。
师:当老人笑呵呵地送给我香喷喷的烤山薯时,我心里怎么样?(十分感激)我感激是因为?如果学生不会引导学生想在什么情况下给我的。(我想吃时,老人给了我烤山薯,老人明明知道我没钱的情况下,白送了我小山薯。)
师:现在你就是那位小女孩,感激地读一读。(评价读出慢慢地剥,慢慢说明什么?还有哪些词说明我很珍惜。再珍惜地读一读。
(2)、这位慈爱、善良的老人后来又给了我一个小山薯,谁来交流你勾画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句子,交流体会。)
师:课文7、8自然段都在写老人第二次送我小山薯,同学们用圆圈圈出老人动作的词,看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圈画,抽生交流画的词,我勾画的动词是——从 ——词中我体会到——因为——谈体会,说原因。)相机换词“塞”可换成哪个词?(放)用哪个更好。(体现老人真心的给我。)
师:在我给老人两个铜钱老人不要 ……此处隐藏9501个字……习起来有困难的'地方。针对这一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我紧紧抓住“毽子里的铜钱”这一暗线和小女孩“感激、难过、不安、空落落”的内心的变化这一明线来组织我的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疑”中“学”,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
本文以“毽子里的铜钱”为题,文中也多次提到这两枚铜钱,因为这铜钱里包含了“卖烤山薯老人”和“我”之间的关爱和体谅,这种情谊是珍贵的。在教学中,我大胆地把本课作者的情感主线抛给学生,由学生来质疑,朗读,解决。比如:再讲到“感激”这一情感时,我就对学生说,读到这个词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再如:在课堂上当孩子读到某一个自然段或某一句话时,我都会问一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疑问吗?让学生在质疑中去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孩子的斯文能力。新理念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充分给予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但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学生有质疑,但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还不足够,其实,如果我能再放开点,我想,这堂课将会更有活力,学生的思维会更有创造性。
2、品词酌句,重点深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姓“语”,只有细细的品味语言文字,才能真正悟出其中的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细读课文不难发现,本文作者精于用词,善于细节描写,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万分珍惜”、“慢慢地望着”等词。在教学中,我抓住几处描写老人言行的语句,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诠释、表达。一个“笑呵呵”,老人的慈祥如在眼前,一句“永远不能忘记”,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感激,更让学生理解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理解和体谅,进而启发他们怎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通过品词酌句很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体会写法,深化主题。
课文中“前后呼应”的手法,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由于时间关系,在最后我点了一下,但没有具体展开来讲,其实我认为应该让四年级的孩子知道这种手法在结构和内容上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取到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并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可以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
最后,我想请教各位同仁,这也是我在教学中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我会犯一个毛病,将课文讲得很琐碎,我也尽力地在学,在改进,但效果不大。每一次的上课,对我来说不仅是考验,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锻炼。
毽子里的铜钱教案9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读生字
2、分叫色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过渡: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过渡: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三、分节细读,体会作者情感。
1、读第一、二小节,文中用了黑漆漆,亮晶晶,香喷喷,笑呵呵等词语,通过这些词语你说明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分角色读第三、四、五小节。
3、理解为什么愣愣的,老人在想什么,我在想什么。
4、根据理解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5、小组推荐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6、默读六、七、八小节。小组讨论为什么我的心理不安?
7、老人为什么不要作者的钱?体现了什么?
8、为什么我的心理空落落的?
9、读剩下的几个小节。
10、讨论理解热烘烘、栉风沐雨再问中所表达的`情感。
1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师生间的对话,体会作者的心情。
12、小组讨论对我和卖山薯的老人来说尖子里的铜钱珍贵吗?为什么?
13、作者从老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老人从作者那里得到了什么?
四、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
黑漆漆,亮晶晶,香喷喷,笑呵呵愣愣的热烘烘、栉风沐雨
毽子里的铜钱教案10一、教学目标
1、认读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词语,并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描者心情变化的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的善良、纯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人栉风沐雨的辛苦和善良、纯朴的美好心灵。
三、教学准备
课前去市场、集市上观察、接触小贩,尤其是卖东西的老人,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接触观察了小贩、卖东西的老人,你对他们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些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课文读一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型;
2、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刚才我们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细读感知
感受老人形象
1、学生细读课文,思考: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小气的老人呢?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学生读相关的语句。
老人为什么会连一个铜板也那么在乎呢?(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
(2)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主要抓住以下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
A、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抓住关键词“一声不响”“笑呵呵”等,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指导学生朗读。)
B、老人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抓住“半天才明白”“永远不会忘记”,引导学生体会,再指导学生朗读。)
(四)品味赏读,积累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亮晶晶”、“热烘烘”一类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全文,体会句子的意思。
3、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读或者背诵,体会感情。
(五)拓展延伸
1、师:文中老人的两块烤山薯,使我温暖至今。我不仅得到了两块烤山薯,而且得到了用金钱买不到的关爱。确实,金钱有时能买到一些具体的物品,却买不到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钱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钱能买到药品,但是买不到健康……。请你想一想,钱还能买到什么却买不到什么?小组内交流,互相启发。然后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全班交流,相互评议。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