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5-10-11 06:39:10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汇总【13篇】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汇总【13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1

幼儿教师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女孩,她们生活在快乐的孩子之中,生活在追求新潮的现代节奏中,生活在充满朝气的阳光中。她们总希望把自己打份得漂漂亮亮的。幼儿园老师为了给自己增添一点“亮点”,喜欢佩带各种饰物:别致的戒指、高雅的项链、时尚的腰带、漂亮的胸针、可爱的`发卡……这些装饰,为幼儿教师增添许多美丽,但“幼儿教师是否可以佩带饰物?”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许多争议。

我有几点感触谈一下: 1、保证幼儿的安全、健康。 2、从对孩子的良好影响。3、尽量不要分散孩子注意力方面

以上就是我的3点个人感觉,希望跟大家共同讨论!谢谢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2

在幼儿园,我们为了提高小朋友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总会用各种各样的运动,来辅助帮忙!磊磊这几天在练习乒乓颠球的时候很认真,因为是这学期新教的乒乓动作技能,有些孩子因为动作协调能力弱所以有些跟不上脚步,可磊磊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今天,磊磊仍旧在练习“小青蛙跳荷叶”,可是小青蛙总是会掉下来,磊磊看看我,一脸的无奈有些无助,我鼓励他:“你的小青蛙可真调皮,总是喜欢跳到地上去做游戏,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它跟乒乓板做游戏呢?”磊磊很肯定的告诉我:“把他粘在乒乓板上就不会跳到地上去了!”“可是粘住它的话它就动不了了,还怎么做游戏呢?你再想想我们平时颠球念的要领。”磊磊很疑惑的看着我,陷入了沉思中,然后我就去指导其他的孩子颠球,过了一会儿,当我再转回来再看磊磊时,他已经能颠三两个球了,我为他的坚持不懈感到高兴。

磊磊虽然一开始没有学会颠球,但他有一股不气馁、坚持不懈地精神,我觉得这是当前孩子们要学习的精神。在磊磊没有领会颠球要领时,只是一味地尝试和练习,在与老师的交谈后,记起来平时在与小朋友学习颠球时一直念的动作口诀,这让磊磊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在坚持的练球和尝试中,磊磊的'耐心战胜了挫折,终于初步地掌握了颠球的技巧。

在这个案例中,让我有一个思考,那就是在平时的颠球练习中,有许多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不能做到磊磊的耐心和坚持。在抗挫力好的孩子面前,我们给与鼓励和表扬,并让他继续保持这种做事坚持不懈的精神。当面对抗挫力不好的孩子时,我们又该如何教育呢,这是我在磊磊身上陷入的思考。在面临颠球总是失误的孩子时,我觉得及时的疏导是非常必要的,帮助孩子分析失误的原因,找出失败的根源,当然鼓励也非常重要,孩子对认清了失败,但老师若不及时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放弃学习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软弱。孩子们都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所以也都会以磊磊为榜样,从而自我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提升自信和自我的抗挫能力。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3

我的最初理解是:“学习故事”是“鼓励孩子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并敢于思考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和结果,教师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形成故事”,虽然是很个性化的表现,呈现了不一样的个体,但能形成一定的共性特征——故事里都有有想法、敢行动、会学习的儿童。

成为实验班中一班的骨干教师后,我知道自己承载着期望。园里的安排让我感到自己身在“特区”,可以不写那么多文字材料。可是,虽然没有定数要求,但白纸黑字的“学习故事”文案是必须呈现的结果之一。

任何结果都事出有因,一个教育成果必然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支撑着,新西兰“学习故事”里所呈现的轻松、快乐、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需要一套科学、人本的做法去支持。

环境、材料、活动、空间、教师和家庭、家长,乃至幼儿自己都是重要的支持因素。而我们一贯的做法中,教师的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因素,所以要想达到新西兰“学习故事”里的效果,我们还需要改变很多,与写故事相比,这些更难。

一,印象

“四好”是我对新西兰“学习故事”中体现出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况的最初印象。

一好:环境好开放。新西兰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都非常开阔、开放,没有明显的区域划分和界线,甚至没有我们常见的标志、区域名称。但孩子们似乎都知道什么事情在哪里做,显得非常自主!在自然、丰富的环境里,孩子们独立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眼神非常专注。

二好:时间好充裕。幼儿的游戏时间相当充裕,因为很多游戏活动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在自然、田园般的环境里,孩子们轻松、惬意、不紧张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会受到打扰。

三好:孩子好自由。孩子们所关注的事也是五花八门,有使用吸尘器、种树、搬木头、推土、运沙子;可以去的地方有超市、树林、院子、工厂;会用很多工具,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动手。而加餐、牛奶、点心在干净的包里装着,摆在一个地方,孩子们想什么时候吃就自己拿着吃,没有统一的喝水、入厕、吃午点环节。

虽然没有老师随时随地的“教”,但到处充斥着孩子的学。孩子们个个是那么鲜活、生动、主动,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时很专注,不用老师的陪伴和照顾,也不出现安全、打闹、争吵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想法都能立刻行动起来并得到实现!

四好:老师好轻松。孩子如此生动,老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没有常见的老师组织幼儿上课的情景,视频里偶尔出现的老师在看着小朋友用电锯和电钻,在餐桌前倒水,在大地垫上和孩子一起看书,拿着夹子走来走去地写着什么……显然,这些视频、照片是老师拍摄的。所以,我的第一个困惑是,难道新西兰的老师除了拍照、摄像,“什么都不干”?

我就这带着这些一知半解和困惑开始借鉴“学习故事”开展探索。

二、模仿

感谢园长等管理者提出的四个打破,我决心从模仿开始,将环境、区域、材料都向孩子开放,逐渐减少界限和控制,鼓励孩子干自己喜欢的事,不去过多干预和询问。我开始学着新西兰幼儿园老师那样,挂着相机,拿着笔和本,跟在孩子后边,走走看看听听拍拍。但是,没有惊喜,没有故事,只有各种各样的“乱”!

第一种“乱”:频繁换区。有的孩子在每一个区都停留一会儿,玩一玩、弄一弄、摆一摆,但似乎都没有做出什么,然后把玩具收起来;又到另一个区看看、摆摆、搭搭,但仍然没有出现作品,就又放弃了……如此重复,每个地方都停留三五分钟,但都没做出什么。

第二种“乱”:走来走去。有的孩子在教室、卧室的区域间到处走动着,没有在哪里停留,只是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也没有伸手去摆弄什么,似乎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么。

第三种“乱”:摆弄无趣。有的孩子很“乖”地坐着,不离开坐位,拿着一筐玩具,把玩具逐个地拿出来,摆在桌子上,来回摆弄着,眼神并没有专注地看着玩具,但也不离开 ……此处隐藏11723个字……腾后,那几个已有异味的“蛋宝宝”被嗲妹妹们洗得香喷喷的。她们还跑去找生活老师,执意请她找出冬天时用来涂脸的“孩儿面”,小心翼翼地给“蛋宝宝”涂面霜,还时不时地凑上去闻一闻,嘴里轻轻地嘀咕:“真香啊!这下好了。”我终于按捺不住,走上前明知故问:“宝贝,你们在干什么呢?”嗲妹妹们异口同声地说:“涂了香香,蛋宝宝就不臭了,你就不会把它们扔掉了!”我很吃惊,继续追问:“咦,你们怎么知道我想扔掉这些蛋宝宝呢?”显然,孩子们被我问住了。面面相觑了好一会儿,其中一个胆大的忍不住笑了,凑到我耳边说:“祝老师,昨天中午睡觉时,我听到你和周老师在说话,周老师说了,蛋臭了要扔掉。”

原来如此!真没想到,孩子们竟然如此珍爱这些“蛋宝宝”,爱到甚至可以接受“蛋宝宝”所有的缺点。

尽管我放弃了让孩子们把“蛋宝宝”丢掉的打算,但毕竟鸡蛋不能久放,时间长了也不卫生。此时我真的有些困惑:主题活动“可爱的蛋宝宝”接下来究竟该怎样结束呢?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又_件令我震惊的事发生了。

两天后的那个早晨,孩子们都在各自喜欢的区域里做游戏,教室里显得安静而平和。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老师,我的蛋孵出小鸭了!你快来看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跑向那个大声呼喊的男孩,蹲下身子,看着男孩手里捧着的那只令他惊喜并引以为傲的“小鸭”。

我的眼眶湿润了。男孩手里捧着的是一只用雪花片搭成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小鸭”。当这只“小鸭”在这样的时候,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再一次被感动了!我开始相信: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接下来的几天里,孩子们的“蛋宝宝"都先后“孵”出了可爱的宝贝,除了“鸭宝宝”以外,还有“乌龟宝宝”和“企鹅宝宝”。我虽然知道这一切都不合情理,但还是欣喜地接受了每一个孩子的骄傲的宣布,因为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到了纯粹的爱和满足。

那些变质了的鸡蛋就这样离开了陪伴了它们整整三周的孩子们,但孩子们似乎并不伤心,因为前一个“蛋宝宝”已孵化出另一个由他们亲手创造的宝贝,而孩子们相信前后两个“蛋宝宝”是一体的,孩子们的爱还在!

我也相信,不久后孩子们就会知道“鸡蛋只能孵出小鸡”的常识,但是他们一定不会忘记自己有一次奇妙的的经历。长大之后,只要他们还记得这件事,就一定会从当年幼儿园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中获得感悟。

如今,再次回首这段“被感动的经历”,我依然被感动。内心不禁感谢起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孩子们,是他们用世间最纯洁的爱滋润了我的心灵,让我在和他们相处的日子里,经历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13

在班级中总有这样一些幼儿,他们课堂上比较安静,发言声音小,不够自信;游戏中相对活泼,但是一旦发现被老师关注会感到不自然;交往时稍显退缩,在与同伴交往方面显得不够主动。服从居多;生活中不添麻烦,大部分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从不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视.我们将之称为“中间区”孩子。让“中间区”孩子重塑自信、阳光的积极品格,需要教师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启动信任引擎。建立安全依恋

梓涵——对老师持怀疑态度的选择性缄默

梓涵看上去很文静.平时面对老师经常一言不发,喜欢用眼神或手势等肢体语言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但是,和小朋友们自由活动时,却显得很活泼。

梓涵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和老师进行交流时的反应是一种选择性缄默,这往往是幼儿因为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沉默不语的现象。像梓涵这样的孩子大多在幼儿园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这样的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一旦有了信任感,他们就能将爱的感受从父母身上延伸到老师身上。

我开始每天和她保持一段时间的亲密接触,多看她几眼,多和她微笑,多说几句鼓励的话,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如此,并表现出真诚。渐渐的,我发现梓涵会有意无意地走到我身边,有一句没一句地和我说说话。信任的引擎开始启动,这正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恋的起点。

二、运用“期待效应”,促成发展质变

心宇——害怕展示自己,又让人充满惊喜

处于“中间区”的幼儿不太会展示自己,可一旦给机会让他们站上舞台,带给你的往往是惊喜。一次科学课提问:“袜子口有弹性有什么用呢?”平时不爱举手的心宇怯怯地举起了小手。他的回答尽管声音很小但非常准确:“这样袜子就不会往下滑了。”我没有提醒他要放大声音而是连忙夸奖并走过去,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第二天我照例打开班级网站。忽然发现了一篇“感谢褚老师”的新帖子,是心宇的家人写的,字里行间充满感激,说孩子回家兴奋极了,告诉家人褚老师抱他了,而且把他抱起来了,他开心极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给了心宇更多的关注.只要发现他举手了就请他回答问题,而我发现他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并常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某天午睡起床,他居然将被子折叠得和保育老师不相上下。其实我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个期待效应的实验:孩子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所以,作为教师用充满肯定和期待的影响和暗示给“中间区”孩子带去灿烂的阳光,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给予持续关注,点燃表现热情

木子——自主自理.却缺乏展现热情

“中间区”的幼儿很多都是自主性强的`孩子,不给老师添乱,以至于容易被人忽视。木子就是这样一个不用人操心的孩子。她从进幼儿园开始似乎就不曾麻烦过老师:入厕后会自己将衣裤整理好,午饭从不挑食,午睡时能很快睡着……她几乎从不举手发言,每次又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不在意,你几乎会忽视她的存在。

我觉得木子就像一支美丽的烟火,等待有人将她点燃。但是,对于我表现出的热情,木子似乎不太领情,对我的鼓励和表扬很少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我并不气馁,始终对她保持积极的关注,注意她每天的活动,将她的良好表现记录下来,时常在集体面前展示,并了解她喜欢吃什么、玩什么……这种持之以恒的热情关注逐渐拉近了木子与我之间的距离,渐渐地她会主动要求做一些事情了,小手也开始举起来了……这支美丽的烟火终于被点燃了。

四、发挥同伴互动,实现个人价值

小鑫一从不主动交朋友.始终处于被动位置

要让一个幼儿觉得他是集体中有价值的成员,就要让他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注,感到被他人需要。“中间区”幼儿在集体中显得相对较安静.他们在被需要这一点上明显感觉不足。这就有赖于教师创造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小鑫很安静。从不主动与人交往,游戏时,他也总是跟随者,从不主动提出要求,他似乎没有在集体中的主动意识。儿童心理学曾揭示:同伴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我决定找一个能带动他的同伴。我观察到他比较喜欢艺木,艺木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于是我安排他们坐在一桌,经常鼓励他们玩同一份材料或参与同一项活动,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互动机会。取得一定进展后,我将两人的活动范围扩展为小组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小鑫逐渐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发现了自己有价值的一面,笑容也渐渐地在他脸庞绽放。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汇总【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