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教案

时间:2025-11-22 13:06:15
小学的教案

小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的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 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 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现由

(二)能力训练要求

1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 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钻研精神

3 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 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 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难点

1 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2 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法

教师引导,主要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教具准备

有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剪刀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做一做(记作§2 1 1A);

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2 1 1B)

●教学过程

Ⅰ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上了好多年的学,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

[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

[生]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

[师]对,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初一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从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就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Ⅱ 讲授新课

1 问题的提出

[师]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和剪刀,认真讨论之后,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好吗?

[生]好 (学生非常高兴地投入活动中)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同学们把自己拼的图展示一下

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呈现自己的作品给老师

[师]现在我们一齐把大家的做法总结一下:

下面再请大家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假设拼成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a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生甲]a是正方形的边长,所以a肯定是正数

[生乙]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面积,所以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知a2=2

[生丙]由a2=2可判断a应是1点几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a是整数吗?a是分数吗?请大家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甲]我们组的结论是:因为12=1,22=4,32=9,…整数的平方越来越大,所以a应在1和2之间,故a不可能是整数

[生乙]因为,…两个相同因数的乘积都为分数,所以a不可能是分数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可知,在等式a2=2中,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不是有理数,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像a这样的数,由此看来,数又不够用了

2 做一做

投影片§2 1 1A

(1)在下图中,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则b应满足什么条件?

(3)b是有理数吗?

[师]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勾股定理的内容

[生]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条直角边长为a,b,斜边为c,则有a2+b2=c2

[师]在这个题中,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和2,斜边为b,根据勾股定理得b2=12+22,即b2=5,则b是有理数吗?请举手回答

[生甲]因为22=4,32=9,4<5<9,所以b不可能是整数

[生乙]没有两个相同的分数相乘得5,故b不可能是分数

[生丙]因为没有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为5,所以5不是有理数

[师]大家分析得很准确,像上面讨论的数a,b都不是有理数,而是另一类数——无理数 关于无理数的发现是发现者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的早在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可用有理数去描述 后来,这个学派中的一个叫希伯索斯的成员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示,这个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据说为此希伯索斯被投进了大海,他为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后来古希腊人终于正视了希伯索斯的发现 也就是我们前面谈过的a2=2中的a不是有理数

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给我们总结出来的,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地学习这些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死搬教条,要大胆质疑,如不这样科学就会永远停留在某处而不前进,要向古希腊的希伯索斯学习,学习他为捍卫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Ⅲ 课堂练习

(一)课本P25随堂练习

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高为h,h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

解:由正三角形的性质可知BD=1,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h2=3 h不可能是整数,也不可能是分数

(二)补充练习

投影片(§2 1 1B)

为了加固一个高2米、宽1米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位置加固一条木板,设木板长为a米,则由勾股定理得a2=12+22,即a2=5,a的值大约是多少?这个值可能是分数吗?

解:a的值大约是2 2,这个值不可能是分数

Ⅳ 课时小结

1 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经历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 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Ⅴ 课后作业

(一)课本P49习题2 1

解:设长、宽分别为3、2的长方形的对角线长为a,得a2=32+22,a2=13

a不可能是整数,也不可能是分数

(二)预习内容:P49~P51

预习提纲:

(1)借助计算器,采用估 ……此处隐藏24478个字……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课桌上面有什么,黑板上面有什么,我们教室在二楼,楼上面是几班,楼下面是几班,等等。

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有很多,你们说的都很好。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上下的理解并找出生活中的上下例子,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中的第1题,让学生把数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教师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高兴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上、下的知识?

六、板书:

第二课时 认识前后

学习内容:

学习教科书第9页,认识前、后。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掌握前后以及以谁为准前后的方向经验。

学习重点:

主要让学生判别两个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

教师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或改变物体的位置,使学生感受前后方位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设计思路: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以课件形式展示出动画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前后顺序的含义,并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今天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谁愿意向老师们介绍一下自己。

王老师发现这样介绍,老师们一次只能认识你一个,你愿意在介绍你自己的同时,把你的前后桌同学也一起介绍一下么?

2.我也想介绍一下我自己和我的前后。我的前面是一2班四十个可爱的同学,我的后面是讲台及黑板。今天在这里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前后”

3.写完“前后”这两个字,我发现刚才我向大家介绍错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才是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

4.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5.什么是前?什么是后?我现在明白前后与我站的方向有关。我面向着你们站,我的前面就是同学;我的背对着的方向是我的后面就是黑板。如果我面向着黑板站?如果我面向窗户站?

6.你们的前后是什么呢?

全体起立,面向老师,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面向听课老师……面向窗户……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理解前后的概念,为下一步研究做铺垫。动画展示前后发生变化后的前后顺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谁在谁前面,谁在谁后面。通过练习再加以巩固。

二、在情境活动在中体验前后

1、笑笑上课前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动物运动会,她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你们想跟着笑笑一起去看看吗?

2、到了动物园门口,笑笑首先在做什么?(电脑演示图一)

3、笑笑排到哪儿?你怎么知道的?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

4.这时淘气跑来了,他想让笑笑帮他买一张票,你们说行吗?(电脑演示图二)

5.笑笑开始也是这样说的,可是淘气跟笑笑解释说;他今天是百米赛跑的裁判,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他要赶快进去,要不然来不及了。笑笑听到这里,猜一猜,笑笑是怎样做的呢?(电脑演示图三)笑笑现在排在哪?(排在第几个?前面有几个人?)

6.你能说一说你在组里的位置吗?(两人)

7.请每组的最后一名同学站在最前面来,再观察一下,你的位置变了没有?两人说一说。

(当时有的同学认为淘气和笑笑是好朋友,笑笑可以帮他买一张票;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好,应该自己去排队。当看到笑笑让淘气站到自己的位置,笑笑排到最后一个时,觉得笑笑既解决了淘气的困难,又遵守了公共秩序,这样做好。这个情景既能感知前后位置变化的相对性,又渗透了要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动画展示前后发生变化后的前后顺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谁在谁前面,谁在谁后面。通过练习再加以巩固。

三、在情境中理解前后变化的相对性。

1.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预测谁得冠军。

2.比赛开始,跑了一会,情况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电脑演示图五)两人说一说。

3.学生反馈,谁跑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谁跑在最后呢?谁在它的前面?

4.如果跑步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你想一想,猜一猜。

5.马上要到终点,现在你又看到什么?(电脑演示图六)谁能说一说现在每只动物的位置?四人一组,说一说每只动物现在的位置。

6.集体交流。

四、在情境中扩展应用前后

笑笑想问一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开心吗?你还了解到什么?你能举一个生活中前后的例子吗?

五、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通过拟人的小狗游泳比赛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前、后及其相对性。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高兴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前、后的知识?

小学的教案15

充满温情的主题活动《亲亲妈妈》已经结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直接或间接的感受到了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妈妈的永恒亲情,为孩子的情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通过社会活动《我的好妈妈》让孩子回忆自己妈妈的好,用摸一摸、亲一亲的亲昵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美术活动《苹果送妈妈》、美工活动《做颗糖果送妈妈》、《给妈妈做项链》等活动中,孩子通过动手制作,给妈妈制作礼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与此同时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耐心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语言活动《想妈妈》、《妈妈你吃》、《大口袋》用语言直接学说表述对妈妈的爱,并鼓励幼儿回家抱抱妈妈、亲亲妈妈,并尝试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你辛苦了等话语;科学活动《送礼物》、《找妈妈》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小动和妈妈之间的'联系,他们有着相似的外表,拥有相似的叫声,喜欢吃一样的东西等,并延伸到自己和妈妈之间的外在联系,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音乐活动《世上只有妈妈好》和《我的好妈妈》,孩子通过学唱歌曲,表演歌曲,用歌唱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爱和对妈妈的关爱。

此外我们创设相关的区域活动,投入新的材料,在娃娃家里投入厨房玩具,让孩子回忆妈妈烧菜的样子并进行模仿;美工区里投入橡皮泥供幼儿制作礼物送妈妈,画好看的图画送妈妈等,与主题活动想配合以促进孩子爱妈妈的良好情感发展。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请三八妇女节《我和妈妈同欢乐》亲子活动,我们的孩子们为妈妈们表演歌曲,和妈妈一起合作完成了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最后还制作特殊的项链送妈妈,虽然孩子的表现是稚嫩的,但却充满了真挚。整个活动在浓浓的亲情中温亲落幕,令人回味!

《小学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