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姿势》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后的姿势》教案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3、学有余力的同学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互相交流。
4、用收集到的资料办专题小报。
《最后的姿势》教案2一、【教学目标】
……此处隐藏23493个字……>(他当机立断,先人后己,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体现了他对学生无私的爱。这里连用“!”,语言简短有力,体现谭老师说话干脆,当机立断。)(2)指名读,齐读。
句三: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1)抹红“立即”,齐读。问:从“立即”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反应的`速度快、当机立断)
(2)谭老师做出了一个怎样的反应?(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护住了四个学生。)
(3)找出这句话中描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拉、撑、护)
(4)你可以自己边读边笔画一下这些动作,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危难时刻,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张开一把保护之伞,他恪尽职守,大爱无私。)
(5)齐读。
3.师:谭老师,是责任,让您奋不顾身的用身体保护学生;是大爱,让您的灵魂在危难当头折射出人类最伟大的光芒!您这是对“人生的价值”作出了最精彩的回答,您是言传身教的光辉典范!
4.请大家再读课文第二段,看看课文在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的时候,还写了什么?(当时的环境)
5.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
A.句一:天空阴沉沉的。
(1)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指名回答: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B.句二: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1)此时情况如何?(万分危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三个感叹号。)
(2)指名读,齐读。读出情况的危急。
C.句三: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
(1)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楼房马上就要塌了,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2)这样危急的情况,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十万火急……)
(3)感情朗读。
D.句四:地动山摇,……塌陷了……
(1)这句话写了什么?(地震的后果十分严重)
(2)省略号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谭老师遇难了)
6.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删除呢?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烘托谭老师面对灾难的镇定
以及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
7.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感受谭老师的伟大。
﹡一边播放录像,师一边朗读:在教学楼即将……楼房塌陷了……
8.齐读第二大段
9.小结:这段话从正面描写了谭老师在危急关头,在灾难面前舍身救生的感人情景。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1.过渡:地震后,人们发现了谭老师有什么感受?请默读第三段,用“—”分别把人们说的话划出来。
2.交流:①.救援人员说:“······”(师:这是护生的姿势,是牺牲的姿势。)
②.获救的学生说:“······”(问:这一“扑”说明了什么?这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啊!)
③.一位老师说:“······”(师:生死攸关,舍身救生。)
3.师:你说他说,千言万语,在大家心中,谭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临危不惧,大爱无私,舍己救人,恪尽职守,履行师德~~~~的老师)
4.同学们想想,这段去掉,你觉得行吗?为什么?
(不行,文中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从三个不同角度侧面烘托出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最有说服力。)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朗读第11小节,找一找这段话共几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亲切——痛苦——赞颂)
(1)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见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2)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板书: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3)齐读句子、理解句意(先讨论,再指名回答。)
( 在地震中,在危难之际,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一姿势体现了他临危不惧,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让人深受感动,永生难忘,成了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
(4)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那永恒的姿势——(学生齐读句子)
2.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全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以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出示句子,生齐读。老师板书: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英雄人已经逝去,但不死的是他的精神!
3.再读第12节,倘若请你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语,你会换成什么?(大爱、责任、英雄、师德、千秋······)
六.情感升华
1.师:谭千秋,多么好的一位老师,但是无情的灾难将他带走了,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永远……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让我们一起看这首诗,再次缅怀我们最敬爱的老师。
2.放背景音乐,老师轻轻读《我该想到······》
3.此时此刻,面对这么好的老师,你也一定有很多话要对他说吧,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待会我们交流。
4.交
流写话内容。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补充习题》P18-19/三至五
3.(课外延伸)每人出一份小报(双休日完成)
内容:①.英雄事迹简介
②.地震前的预兆
③.如何逃生
④.给灾区小朋友的信
注意提示:(排版,插图,标题,内容)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我该想到》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啊
昨天晚上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迹已经开始发黑了
昨晚被运到操场时,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咋就变得这么硬啊
前天我们牵着手在这个操场散步时
你的手还是热热的
怎么现在就成了冰凉的呢
也许,我该想到那个救学生的老师
就是你,老谭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我怎能不明白你对学生的感情
又怎能不理解你作为教师的选择
那一刻
如果我也在
我会和你并肩守护学生的,一定
可是此刻,摸着你又硬又冰的手
我的心还是疼啊
你感到了吗?我心心相印的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