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22 04:30:14
语文教案【热】

语文教案【热】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一、学习重点: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界:地域,范围。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则:连词,相当于“就”。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之,指子方虫。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 ……此处隐藏5325个字……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门邪道,靠劳动吃饭行得正,站得直,怕谁?怵谁?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我们听过“适者生存,不进则退”,“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姑且不论它们发生的背景,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点科学性、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不可以没有信息,不可以不关注时代的潮流,不可以不和他人沟通、合作,更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说,未来社会需求多元的、复合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让自身成为时代的新人!

三、课后拓展学习

1.给下列字正音:

焉林抠蘸撂褒贬

2.社会调查,收集民间类似“刷子李”“泥人张”这类奇人奇趣的资料,写成故事,或人物速写。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王、助”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文中了解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表达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3.学习王二小的爱国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前准备

课件或挂图,歌曲播放带。

教学时间:1.5~2课时。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或插图“王二小”,同时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

说说:这首歌唱的是谁?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课文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入侵和对中国人民的残害;当时的儿童团组织)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主认读生字。

注意:“助”“哨”“顺”“杀”“冲”是翘舌音,“英”是后鼻音。

3.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标出自然段。

看图读文,理解课文内容,朗读感悟

1.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每幅图分别画了什么。

2.找出图与课文相对应的段落读一读,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从段落中画出直接写图意的句子读一读。

a.出示句子: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b.出示句子: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思考:为什么要“装着顺从的'样子”?

比较句子: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埋伏圈。

体会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

4.读第4、5自然段。想象敌人被王二小带进埋伏圈的情景。

读了这两段,你有什么想法?

5.议一议:为什么说王二小是小英雄?

6.有感情地朗读第4、5自然段。

有感情朗读全文

1.边读边想象。

2.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二课时(或半课时)

复习生字

朗读全文

同桌互读,评议。

写字指导

注意提示:

1.“边”“这”“进”“道”四个字都是“走之”旁,写“走之”时注意:共三笔,点不要和下面的横连在一起,横折折撇要向左下方稍斜一点,捺是平捺,不要写得太斜。

2.示范写“走之”,学生书空练习。

3.写“王”字时,三横要平行,长短不同,第三横最长。

4.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乐曲声中,学生描红、书写。

扩展活动

1.把王二小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读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给一个字加上一部分组成本单元学过的新字,在组成词语这样的练习,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生字,同时渗透一种学习生字的方法。

2、通过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3、通过为句子中的“深”选择恰当的解释,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

4、排列错乱句子的练习,训练学生读懂一段话,并且知道按照先后顺序这段话应该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说什么,懂得说话要通顺连贯。

5、通过阅读短文的练习,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6、通过这次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口语交际的练习,使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事有自己的看法,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认识到平时应该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7、本次的习作,要求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空白的第2幅图的图意补充完整,再连成一段话写下来,培养学生看图写话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以及阅读训练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给一个字加上一部分组成本单元学过的新字,在组成词语这样的练习,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生字,同时渗透一种学习生字的方法。

2、通过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3、通过为句子中的“深”选择恰当的解释,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

4、通过阅读短文的练习,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渗透学习生字的方法,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给字加上一部分变成本单元学过的新字。

1、读一读这些字。

2、思考,看看本单元都学过哪些和这些字相近的字。

3、独立完成。

二、选词填空。

1、出示:希望 愿望 盼望 问: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区别吗?(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区分用法。)

2、指名读句子,口头填空。说明理由。

3、独立完成。

4、根据此法,分辨乖巧和灵巧,并进行填空。

三、给下面句子中的“深”选择恰当的解释。

1、指名读“深”在字典中的解释。

2、根据词义,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四、排列错乱的句子。

1、自由读一读短文,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那么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么?

3、那么你能不能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一下。

4、独立完成。

5、集体订正。

五、作业:在课堂练习本上抄写本单元的字词。

《语文教案【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