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1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1、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xx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P127统计9、根据1997-20xx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20xx的变化情况)
(3)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P13114根据我国1997-20xx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总复习--综合复习
复习内容:《一课三练》P52-P55
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综合的输理,通过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
复习过程: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5+63+37+22(2)8*(11*125)(3)25*11(4)72*125
(5)54*99+54(6)3900/25/4(7)(100+4)*25(8)16*43-43*6
分析:(1)注意在简算过程中要凑成整数的需要加上括号
(2)注意8和125的关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们先乘
(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数的数,所以25*11=25*(10+1)=25*10+25*1
(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个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9
(5)(7)(8)注意用乘法分配率
(6)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减去连个数的积
3、递等式计算
强调计算准确,并在稿纸上列竖式检查
4、填空
1、2、3、4、为小数的基本题,再次强调公式重要性。
5、6为小数提高题,应用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
5选择:
(1)下面数量中与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1.20分米1.02分米12厘米
分析:此题考核小数的性质和单位换算,小数点的移动。在讲评过程中,注意再次复习这几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2)下面每组3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组答案三个度数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确的
(3)下面每组三个角,不能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题考核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实践操作
(1)位置与方向
注意:强调要先找出观测点,在观测点上画十字。先看所去地点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上,最后量角度,并标上角度和线段
(2)统计图
注意:画统计图时要先描点再连线,并要标上数字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2【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例2。
【教学目标】:
经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用1格代表2个单位,并能正确完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早餐是什么(出示例2统计表)。这是统计的结果,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你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准备了两种条形统计图,请你选择一个,并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
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图并涂色完成。
二、自主探究
1、指名展示完成的统计图。
2、从学生制作的两种统计图里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统计图一起展示。
3、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个统计图。
(1)他们表示数据的竖条对吗?
(2)为什么表示同样的数据他们所涂的竖条不是同样高呢?下面小组讨论:
①两个图的每格分别代表几个人?
②如果最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
③你认为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3)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看法。
(4)教师归纳小结。
因为这里的数据比较大,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1格代表2人,用半格表示1人。
(5)请选择第一种图的学生,现在用第二种图表示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将例1中8月的数据和这里9月的数据正确填在一张统计表里,再把统计表里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月的数据不能看混淆了,各月的数据要在相应的`统计图里表示,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检查。
(2)比较表示8月份天气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教材“练习十九”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把第一组和全班的调查结果用条形图表示出来。注意比较两种统计结果,想一想:每格代表几人才合适?可以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小组交流:通过条形统计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教材“练习十九”第4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个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向学生说明这个统计图是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统计图的项目,这样的统计图是横式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先调查同学的上学方式,再完成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此处隐藏18729个字……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14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会制作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学生分类整理和初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3、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朋友,他们分别是……(多媒体展示米老鼠、机器猫、孙悟空)喜欢吗?
二、引导探索:
1、设置情境
老师不仅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朋友,而且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课前老师收到一位印刷厂厂长的这样一封来信:(出示)
周老师:
我们厂想生产一批印有米老鼠、机器猫、孙悟空的卡片,可又不知道同学们到底最喜欢什么,可以帮我在同学中调查一下吗?……
老师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你能想办法帮老师了解到每一位同学最喜欢哪一位卡通人物吗?有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师: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如果你赞同发言小组同学的意见就请你为他们鼓掌,鼓励他们;如果你认为他们的方法很独特,有创意,而且发言也很精彩,就请你为他们热烈地鼓掌,祝贺他们;如果他们的发言你没有听明白或者疑问,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大家说好不好?
4、引导交流:你认为这个问题应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数据比较好?请阐述你的理由,其他同学通过掌声来进行评价。
5、师小结:①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有很多不同的方法。②面临一个具体问题选择整理数据方法时,一定要根据情况而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便捷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论用何种方法来整理数据,都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15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