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清明节的随笔集合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清明节的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清明节的随笔1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时间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时间,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也是关键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时间。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关于清明节的随笔2清明节那一天,我们一家人包括周边的亲戚都去奥林匹克吃饭,结果忘记了要不要上管乐叫上了妹妹,我们准备出发了。
来到奥林匹克,妹妹踏着她的小腿走上了舞台,在那里蹦蹦跳跳,看到我们一个个追着她跑,玩的更是不亦乐乎,最后,她还是服服帖帖的跟着我们吃饭了,结果到了吃饭的时候,她又开始闹了,想爬上饭桌玩,在我们的合力阻止下,她,终于停下了闹腾,安安静静的吃饭。
我们一家人坐在饭桌上有说有笑,吃着美味的饭,开开心心的,连别人都羡慕的看着我们。
吃饭的时候,我使劲往碗里挑吃的,顾不上吃,碗里的东西已经满满的,我才开始吃。
身旁的奶奶见我有些吃的夹不了,起身帮我一个一个夹,就这样,我的碗又满了,欧耶!
直到吃饱,自己碗里还有半碗饭,看着这半碗饭,感觉实在吃不下了,就直接抛弃了,就跟妹妹开始玩。
妹妹一会儿往台中心跑,一会儿往边上走,看的我都心慌慌的.,害怕妹妹随时随地会摔下来,所以,我做了个明智的做法,拉上大妹一起看着!不过,大妹来帮忙,我基本上没啥作用了,就在那默默的看着她们两个在那里嗨皮,自己又回到坐位上。
回家时,妹妹还是不肯走了,直接赖在那里了,我想想也是醉了,抱她哭!不抱又回不了家!大家都对妹妹软声软气的说:君君,回家了,不然我走了。妹妹跟没听到似的(虽然她可能听不懂),自顾自在那里玩。我二话不说抱起她走人!结果她以为我在和她玩,使劲推我,脸上挂满了花晚上,约了妹妹去打篮球,结果打了一会便没兴趣了。
关于清明节的随笔3清明节,刮风又下雨。一夜风雨声,天明一地落英缤纷。
早餐还是要吃的,不吃饭哪有力气减肥!减肥没有那么容易,每块肉都有它的矜持。在路边小店随便点了份早餐,我不禁赞道:“没想到你们这店虽小,咖啡却是颇有特色!”“这是豆浆,刚出锅的。”服务员拍了拍围裙上的灰说。
旁边喝豆浆的是一印刷厂的老板,我认识的。电话响起,他接道:“不是跟你说了么,你那笔单才一亿,太少,我不做。”然后狠狠挂断。我满腹不解,问:“这么大的生意都不接?”他笑道:“他要我印冥币,一百万一张,一亿利润才几块钱,谁做啊!”
今天4岁的'侄儿要和我们一起去扫墓,女儿负责看管他,告诫他:“要是你不听话,我会马上叫你爸接你走!”侄儿拍拍胸脯,说:“你放心,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了!”
一路上,两个孩子觉得很无聊,一人拿个手机耍来耍去,现代人不少患了手机强迫症,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看短信,查电话,玩玩游戏,发发视频,实在闲得无聊就去按解锁键。
小时候我手头什么也没有,却感觉日子很快乐,更不会觉得有无聊。我决定给他们讲故事:
“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一天他看到位老奶奶在河边,准备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看了大笑:这得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奶奶严肃地说:一天不行,我就磨两天,两天不行就磨三天,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李白听了很惭愧,从此开始认真学习,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诗人。”
侄儿说:“我也要好好学习,不学习,就会像那个老奶奶一样蠢。”
到了乡下墓地,我们祭奠了祖先,在坟头添了新土。四野一片静寂,时光仿佛凝固。我不禁打了个冷战,问两个小孩子:“为什么人死后身体是冷的?”女儿答道:“那是因为心静自然凉。”
这个回答还不错,世上本没有“标答”一说。我们一天天浮躁不安,欲壑难填,主要是心灵难以静下来了。
借清明扫墓这个机会,我给孩子们上上人生教育课,我说:“人活着就要奋斗不息,不怕苦,不怕累,休息是留给死人的。”
女儿刚读初中,若有所思道:“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抢,从出生抢床位,到临死抢坟地,从头抢到尾。”
在返回的路上,我想起每到节假日CCTV记者就扛着摄像机满街追问进城农民工的梦想,就兴趣盎然地同孩子们谈论着人生的梦想。侄儿说他将来要做老师,可以打幼儿园小朋友的手板。女儿说她天天努力学英语,长大了要周游世界。女儿问我:“那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最大的梦想是幸福!”女儿又问:“那你现在觉得自己幸福吗?”我答:“那是我的梦想!
关于清明节的随笔4清明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节气,正是大地回春,一片天清气明的时候。”
清明节的风俗是扫墓,每到这个节日就要为死去的亲人扫墓。
有一次清明节的时候,我跟爸爸和妈妈还有我姐姐……一起去帮爷爷扫墓。我们一起爬到山上去扫墓,我看到大人们在地上泼洒酒水等,还要除掉一旁的杂草,真辛苦呀!我们还摘花、摘蕨菜。我看见许多竹笋都在地下面呀!“我们吃的竹笋是怎么挖出来的呢?”我问道。妈妈回答说:“都是用锄头挖出来的的。”“哦,那肯定很累的”我说。妈妈又说:“是呀,所以才要珍惜粮食呀!”
清明的祭扫让我看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知道了劳动的.艰辛。因为纪念这个节日我才有了这些体验。为此,我不由对这个节日的由来和目的很感兴趣,我问了妈妈这个问题。妈妈回答我说:“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可以指导农民伯伯开展农业生产。同时,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是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思念,20_年这个节日还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处隐藏4023个字……朗,我去外公老家扫墓。路上车多人多,都提了袋子,袋子中装了很多钱。
外公家的墓地在一个林子里,下了车,大人们便开始劳动,外公烧香倒酒,一个衣着时尚的奶奶爬上坟头,锄着杂草,而哥哥拿着棍子和我打架。
接着,要烧钱了。钱都是假钱,有一百万的,有一万亿的。姐姐拿着一叠钱,喊道,发工资喽,发工资喽。爸爸说,这些钱是给鬼用的`,不是给人用的。我们纷纷把钱投到火里面,烟灰卷着向上窜,外公笑着说,现在烧了这么多钱,你们二位(公公婆婆)可别争钱呀。
森林里人多了起来,热闹起来,人头在坟头间移动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扛着一个耙子,扫着叶子,有个大妈在墓碑前倒酒,一对叔叔阿姨在一个没有墓碑的小土坟前点香。
我爬上一个坟头,拿着一根棍子当做枪来射击。爆竹声中,浓烟腾起,嫩绿的枝叶间香灰到处流窜,人们纷纷移动。
下午,我回到老家吗,去奶奶的坟前祭拜。爸爸烧的钱很少,外公烧了一大摞,面额是几百万几百亿的,而爸爸只烧了几叠,等我们仔细一看,面额居然是两块的。外公打的爆竹响了几分钟,而爸爸的爆竹几秒钟就打完了。姐姐和我都笑爸爸小气。爸爸辩解道:“不要讲我小气,我也给奶奶也送了一套别墅,还有洗衣机,太阳能……”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回了家。我觉得,清明节,真好玩。
关于清明节的随笔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千古绝唱完整地概括了清明时节人、物、景的美丽景象,细细体会,便会发掘清明时节的蒙蒙小雨和行人们构成的和谐画面。
清明时节的雨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丝一丝,柔柔的,虽说不上就是毛毛雨,但也毕竟就是蒙蒙的;虽说不上就是一层纱,但也说得上就是一道淡淡的白色的屏障。清明的雨会让你原来看得清清楚楚的景物变得模模糊糊了。
但这场雨对春天来说就是如此的重要。虽说不上就是生命之水,可就是,透过那一道淡淡的白色的屏障,仍可以看出那刚刚发出的小嫩芽顶破了冬天里防寒的厚厚的树皮,一簇簇地冒了出来,在原来光秃秃的枝干上显得十分耀眼。透过白白的屏障,将这道耀眼的绿色反射进了你那黑洞洞的瞳孔中来。好似一缕绿色的春光照耀着你那受过寒冬日光的干干的脸颊,你就是否感到十分惬意呢?
当这场蒙蒙的雨过后,世界上的一切都清醒了。空气变得格外清新,阳光变得十分明媚,就连原本看似毫无生机的'河面在春风的吹拂下,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时不时地会蹦出一条条访问春天的小鱼。绿树留下的枝干在这一清明春雨的浇灌下长出了第一片绿叶,周围的灌木也迫不及待地迅速生长起来,紫的、绿的,还有一种金黄的,这种灌木在我小时候还十分少见,一般都就是紫色和绿色的偏多,但就是这种灌木后来慢慢地变多了起来。我一开始不知为什么这种并不盛行的灌木会突然受人喜爱,不过现在我明白了。你看,那翠绿的叶子的边缘好像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黄金,这两种颜色配合得简直就是天衣无缝,甚至可以和“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优美景色相媲美。在春光的照射下,它金色边缘反射的光耀,就像黄金一般辉煌。
清明的这场雨给了万物滋润,给了春天生意,更给了这一年美好的开端。“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一生之际在于勤。”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如果我们在勤劳地做事,那么这个清明就就是给了你生命的“三际”。
关于清明节的随笔14每年临近清明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丝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强烈,却也挥之不去,就这样在心头绕着、纠缠着。这几天的天气很是不错,不知道,清明节那天,纷纷的细雨是否会如期而至。仿佛有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
回味少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这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我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的意境。
少年无忧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渐渐地,清明对于我,便多一丝淡淡的哀愁,愈来愈重,特别是外公离去后,这感觉更加强烈。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对我特别的.好,可能是我比较乖的缘故吧。外公走后,每年的清明和他的祭日,我心中都会很哀伤。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会有些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几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
又是清明。“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能流泪,那只有拜托清明的细雨,希望它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难流的泪吧。
关于清明节的随笔15“南山北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每到这个时节,人们都会用各种方式去祭奠亲人,怀念革命先烈。
今年的清明又是阴沉沉的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如同我的心情十分沉闷,因为每到此刻,我都会更加思念我已经去世的亲人——我的外公。
外公,您离开我已经有七年了,还记得您离开我们的那一天是一个傍晚。您虽然被病魔折磨得枯瘦如材但离开得那样的安详。您知道吗?在您离开的那一刹那,病房里只剩下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泣声。我那时候才四岁多,还不懂什么生死离别,但看到妈妈和外婆哭得那么伤心,我也跟着大哭起来。
后来,妈妈经常跟我讲起您,讲您每次外出回来都会跟我买我喜欢吃的棒棒糖;讲您每次从外面回来我都会摇摇晃晃地直奔到您的怀里,而您则每次都会用您那双温暖的双手把我举得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念叨:“举高高了哟,举高高了哟……”;讲您每天晚饭后总要推着我去外面溜达,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认识外面的万物。刚开始我只是静静地听着,在脑海里搜索着妈妈回忆的那些零碎画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明白您的离去意味着以后我再也得不到您的宠爱了,再也见不到您和蔼可亲的脸了,于是越来越多的思念堆积在心头,凭借我模糊的记忆,努力回忆起我们的点点滴滴。
这七年的岁月里,我对您的思念您能感受到吗?我想让您听到,又不想让您听到,因为我不想打扰您的清梦。对于您的离开,我是多么的不舍,心里有太多以前还来不及对您说的话,但纵使我现在说出了心里的千言万语,您又真的`能听到吗?我想,上了山,您终于可以安睡了,可以不受病痛的折磨,可以不受世俗的干扰了。您留在我心底最后的一幕就是您离开时那安神的脸,外公,我想对您说:“您就安心地去吧,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快乐成长,不会让您失望的。”
清明的夜是那样寂静,灰蒙蒙的,如若披上轻柔的薄纱,模糊不清,朦朦胧胧,但此时,我根本不能辨别,那模糊是因为下雨,还是因为自己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