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拱桥》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石拱桥》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石拱桥》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理清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问题知识,初步感知了课文,分析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欣赏了中国十大名桥之一的赵州桥,现在,我们将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二、关于卢沟桥
1.欣赏图片
2.赏析课文
思考:
(1)本文介绍了卢沟桥哪些方面的特点?
(2)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说明的顺序基本相同,请具体说一说。
(3)既然两个例子都能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作者为何不只选其中一例说明呢?
(4)作者选取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因为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典范,也因为它们各具特色,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两座桥各自的特点,比较它们的异同。
(5)为什么先说赵州桥,再说卢沟桥?
(6)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7)文章最后一段写中国石拱桥近代的发展,试分析一下本段的结构。
三、现代桥梁欣赏
PPT图片展示
四、了解本文说明顺序
从整体看,全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五、课堂练习
学完了本课的课文,让我们来做几道练习,及时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一)说说句中划线词语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为了准确地说明情况,没有绝对地说是“最早”出现。这样表达,程度较轻,更加准确。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 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只是强调石拱桥的分布范围很广,
但并不排除有没有石拱桥的地方。
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左右”是估计的时间,并不确定。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
“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经过限定的结论更符合实际情况。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打比方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282年。
引资料、列数字
3.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洪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作诠释
4.每个柱头上都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摹状貌
六、课堂小结
《中国石拱桥》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和准确严密、生动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进行说明,既介绍了石拱桥的知识,又为我们说明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七、布置作业
桥梁无处不在,请你介绍一座你熟悉的桥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 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 体会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设计理念:
1. 通过初读、研读、美读、迁移运用等语文实践活动由浅入深的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2. 投影、多媒体课件映示桥梁彩图,附上文字介绍,学生读文看图练说话,在视听效果具佳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实现语文、美术、科技、品德诸学科的整合。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1. 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些桥梁图片:梁桥、拱桥、吊桥,各选几幅。
2. 学生收集一些纸张桥梁图片,任意收集。
教学过程:
一. 展示图片信息导入。
1. 教师让学生拿出收集的图片,并告诉同学们展示的桥名及其重要特点。
2. 教师用多媒体映示六幅桥梁图,2幅梁桥、2幅拱桥、2幅梁桥,适时介绍桥梁的基本型式:梁桥、拱桥、吊桥。
3. 课件播放赵州桥、卢沟桥的景色。让学生边看边说观看的感受。
4. 揭示课题,交代文体,简介作者。
5. 启发设疑。
(学生可能会问:①中国石拱桥有那些著名的桥梁?②中国石拱桥有那些特点?③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石拱桥,而不学中国现代化大桥④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国石拱桥?⑤学习、了解中国石拱桥对我们中学生有何现代意义?)
6. 小结提炼本学习目标。
①. 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②. 体会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③.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节指名读课文(代替检查预习)。提出要求:
①读者:读正确、读流利。
②听者:准备帮助读者正音。
③完成投影练习:根据初读印象填写下列句子。
石拱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桥。
中国石拱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桥。
赵州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桥。
卢沟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桥。
南京长江大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桥。
2、学生读课文,正音。
3、指名汇报练习情况。教师可提炼板书(可以用投影片映示)。
石 ……此处隐藏24660个字……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
(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
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
3、说明方法提示:
⑴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⑵作引用:《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⑶列数字: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⑷作诠释: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⑸摹状貌: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⑹举例子⑺作比较⑻分类别⑼下定义⑽列图表
三、布置作业:在课文中找出上列所列举的说明方法,并举例。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日期:
教学内容:利用课件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的作业情况就课文的说明方法再给学生作一强调。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
1.列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作引用;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作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作诠释: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本文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二、就所制作的PowerPoint文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过程略)
三、本节教学内容小结:
1、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近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四、布置作业:课文后的练习一)、二)题。
教学后记:
《中国石拱桥》教案 篇14教学目标:
说明事物的特点,具体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学习以代表性事物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初步了解本文说明顺序。
教学策略:
学法:
筛读、讨论、实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拱字切入。
(1)展示桥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桥,并做出判断。
(2)出示两种文段,让学生在比较中感知说明文体。
二、整体感知:
给课文题目加上定语(教师在已经写好的板书中国石拱桥前加上,成为的中国石拱桥)。
(并解决学生阅读课文中疑难问题。)
三、研讨课文
(1)作者在说明中国石拱桥特征的时候,为什么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一个不是更简炼吗?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勾画圈点,看看赵州桥、卢沟桥是不是体现了中国石拱桥这些特征了。
(3)结合课文,观看幻灯片,赵州桥和卢沟桥各自还有什么特点吗?
(4)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5)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设计一段话,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四、总结
五、牛刀小试
我们生活在江南水乡,桥梁无处不在,请你介绍一座熟悉的桥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篇小说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