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

时间:2025-10-20 10:57:08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蜀道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蜀道难》教案1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蜀道难学案

蜀道难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法。

学习时数:2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据说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

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梳理探究:

一、 朗读

1、听录音,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感受语调、语势。

噫吁嚱( ) 鱼凫( ) 秦塞( ) 萦绕( ) 石栈( )

猿猱( ) 扪参( ) 峥嵘(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咨嗟( ) 喧豗(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2、跟读,反复诵读。

3、在朗读的基础,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词语

噫吁 :

危乎高哉,蜀道之南,难于上青天:危, 。于, 。

开国何茫然:何, 。 茫然, 。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 。通人烟, 。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 。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 。巅,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 。高标,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 。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 。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 。历, 。参、井, 。胁息, 。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 。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 。朱颜, 。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 。这里作动词, 。

所守或匪亲:或, 。匪,同“ ”。狼与豺,比喻 。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 。

(2)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句的意思。

第一部分,“噫吁嚱……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第二部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部分,“连峰去天不盈尺……侧身西望长咨嗟”

4、作业:背诵诗歌

第二学时

诗歌赏析

一、总体把握结构

1、主旨句出现了三次,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有三“叹”,分别叹的是什么?

一叹:

二叹:

三叹:

二、诗歌鉴赏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答:

2、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问:

第二问:

3、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答:

4、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

5、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答:

《蜀道难》教案2

【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蜀道难》一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重点字音、字义、字形,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诗歌,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此处隐藏52385个字……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

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

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他的诗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飞瀑;以及他的危楼摘星,他的梦飞吴越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之奇妙。

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展示教学目标。(课件展示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二、向大家介绍三种读诗方法:

(1)响读——放声朗读,初感文意。

(2)品读——领悟语言、学习写法。

(3)吟诵——入情入境,审美体验。(课件展示方法)

三、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明确字词的准确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学生读)

2、请大家简单说说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印象最深的诗句的理解。

(学生交流展示)

——大家初读此诗,感受到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到作者对朋友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劝诫。诗中想象、夸张的大气,让人读之难忘。

四、下面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诗句,并解说。(学生交流)

(在文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子。)(课件展示)

——大家对这几句诗歌感情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这一唱三叹的句子,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感叹词连用,直抒胸臆,极力夸张。蜀道之高尽现眼前,让人惊叹不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

读至此大家已初感诗文用语之奇。

(明确叹:高(惊)

叹:险(惧)

叹:凶)(忧)(板书)

学生再读该段,体会一唱三叹所表达的情感。

五、品读课文:

4、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也只有李白能开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声夺人,那么蜀道到底有何难呢?

读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在你我面前。(可以从:传神的词语、表现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点评。)

(给出一个赏析范例)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足见其与世隔绝之久;“地崩山摧壮士死”更见辟路之难;终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本没有路,开辟出来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可是这路好走吗?神龙至此仍要回转,善飞援之“黄鹤”“猿猱”面对奇绝之蜀道尚且不得过,就反衬人行之更难。

又以“萦岩峦”山之高危,“扪参历井”“抚膺坐长叹”人之无助的神态、动作,正面慨叹。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仅让行人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

让我们在惊心动魄中再读第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奇妙的笔法。熟读成诵。

(梳理出:隔绝之久——辟路之难——奇绝难行——抚膺叹难)

5、请同学们总结把抽象之难化为具体可感的方法有哪些。

(极度夸张;奇幻神话;他物反衬;正面描摹:神态、动作。手法变换,语言便在排空而来的气势中展现的大气磅礴,音韵回环,同时又不失细致、精准。

6、第一段中蜀道之难已至极点,诗人还能怎样写难,你对诗人下文的描写又会有怎样的惊叹呢?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这一段(师大声读,生低声跟读)

通过读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一段的描写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请你从语言、手法、意境等角度,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的赏析,然后交流。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

——诗人忧君入蜀,更因深山绝境中有如此之景:一“悲”一“号”,一“啼”一“愁”,于是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凄厉鸟声,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把人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境界,诗人忍不住询问友人何日归还。

“连峰”“枯松”之静,“飞湍”“瀑流”之动相互映衬,雄伟壮阔的.群峰,绝壁倒挂的枯松,击崖震响的水石,万壑雷鸣的音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令人闻之色变。这排山倒海的力量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由生畏。至此对蜀道之难的真切骇人的描写似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诗人不由质问——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以蜀人口吻劝阻“西游”之人不要来蜀地。

在悲凄中变色,在震响中生畏,让我们再审视这畏途,审读诗人用语之神妙,诗歌意境之奇也尽显眼前。

再读,背诵该段。

7、风光变换,险象环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我们随诗人的思绪飞往剑阁,生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

(生读,自由交流该段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劝诫友人,忧安居之难,叹仕途坎坷,对国事之隐忧。)

8、回观全文,诗仙三次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蕴涵着不同的心理体验。第一次,初入视野,惊呼其高。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展示度越之难,忧惧之情溢于诗间,第三次由地势之险、战祸之烈,忧安居之难,忧朋友之行,忧国事之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文中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歌从语言、写法到风格、意蕴无不显奇。至此蜀道之难在作者奇妙的笔法中展现在我们面前。

六、吟诵诗文:

9、现在,让我们在深刻的体悟中吟诵这首极尽想象与夸张的“奇之又奇”的千古绝唱——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配乐生读)

10、一曲蜀道难行之悲歌,既有个人之忧情,又有国家之怨情。中国诗坛上最潇洒飘逸、狂放不羁的诗人——李白,他以独特的个性,满怀的抱负,傲岸的反抗,在这里奏一出了最强音。天才极至,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寻,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这首诗语言奇,意境奇,风格奇,意蕴更奇。正可谓“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我们不仅读李白的诗,还要读更多的经典,让这些优秀人物的文字涵养我们的性灵,让文化的惊魂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

《《蜀道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