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时间:2025-07-19 23:51:11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范文九篇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范文九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课时划分: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设计三: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从191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等。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1)辨明字音: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读准下面的字词并解释:

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丘壑:深远的意境或思虑。

镂空:雕刻出穿透材料的花纹或文字。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文章是从_欣赏者_角度,抓住_苏州园林总的特点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此处隐藏23782个字……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 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 8节:图案美 9节:色彩美(板书)

5、 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总说--分说

第 二 课 时

四、 精读4、5两节:

1、 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 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 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 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 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

总 分

教学后记: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把握得还不错,对文章的写作层次也有较深的印象,但对园林“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境界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

2、了解本文的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脉络

3、体会本文自然贴切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点

感知、感悟课文内容,了解文章脉络,体会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自然贴切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程设计

  一、导入设计

1、谈苏州:

因“风物雄丽为东南冠”而成为“五方毕至”的旅游胜地,这个地方就是苏州。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水色山光美丽怡人,自然环境赏心悦目,“人家尽枕河”,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放幻灯片:苏州风物)

紧乘引出苏州园林,作简介:苏州园林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人以回归大自然的大智慧,于红尘之中构筑起理想的生活环境,再那亭榭楼阁、荷塘山石、古树奇花、楹联匾额之中蕴藏了丰富的人文信息,又何尝不值得人们留恋往返、细细品味?

2、简介作者叶圣陶,引入新课

让我们从文字入手,深入领会苏州园林的风采。

二、初步感知

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感知内容

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有什么特征?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形成认识(幻灯片:园林总特征)

进而引导认识:正因为如此,才具有很高的地位: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除了这些整体认识,读书中还有那些收获?(这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幻灯逐步显示,形成直观体验

引导小结文章的脉络:本文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方式,属于逻辑顺序(幻灯显示)

三、重点研读

引言:本文介绍苏州园林,它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整体上介绍苏州的园林。苏州有许多名园,比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最突出。就这些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草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之中找出“同”来,尤其体现在文中的“四个讲究”上。

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3——6段,看看苏州园林在设计上是如何体现这“四个讲究”的?

提出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桌讨论,尝试划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出问题:

1、四个语段按什么顺序?这个顺序是否能调换?

2、“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用得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四、欣赏园林

1、幻灯片展示:狮子林、环秀山庄、网师园、留园、拙政园、沧浪亭、藕园等图片,组织欣赏。

2、朗读课文,再一次从文字角度领略园林风采。

  五、作业设计:

这节课上,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风采,感受到了浓厚的园林文化。苏州是美丽的,我们济源市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是有着秀丽景色而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生活的农村,也变的越来越美丽。请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地方,给大家作个介绍。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范文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