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随笔

时间:2025-07-28 15:15:19
关于读书的随笔 15篇

关于读书的随笔 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读书的随笔 ,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读书的随笔 1

今天,我读完了《格林童话》这一本书。它是由18世纪初,德国的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搜集民间整理民间的传说、童话故事编辑而成的格林童话。出版至今,格林童话仍在全球各地流传。

读完了这本《格林童话》,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海兔》了。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位骄傲的公主她有十二面万能的窗户,只要一看,天下事就了如指掌了。这一天她贴出告示公布:如果谁能躲过公主的眼睛,她就和谁结婚。有三个小伙子前来应征,前面两个都被公主的万能窗户发现了。到第三个小伙子时,他第一次藏在了蛋壳里,被公主用第十一面窗户看见了。第二次他躲在鲤鱼肚子里,被公主第十二面窗户发现了,第三次,聪明的.小伙子变成了一只活波可爱的小海兔藏在了公主的辫子里。公主从每一扇窗户里都没能找到小伙子,公主被小伙子的机智所感动,便嫁给了他。

这一篇童话故事教育我们的两个道理。第一个是;做人不能像公主那样骄傲,看不起别人。第二个是;应该学习小伙子做事都应该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每一篇童话故事都向我们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而且有些会让我受益无穷,我喜欢《格林童话》。

关于读书的随笔 2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怎么也想不起了。如果进行理论推导的话,最晚也不会晚于小学时代。都上学了,教科书总归是要读的,否则老师不愿意,家长不满意,自己的屁股也不会满意。小学五年,顺利考上了初中,可见上学也不是吃素的,空有一个学生的皮囊。

但是这时的读书是谈不让什么兴趣的,大多是在老师家长的所谓“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在家长老师的鞋底教鞭的威逼之下,在自己的错觉幻觉诱惑之下,读书更多地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其中大抵乐趣并不太多(因时过境迁,记忆模糊,只好用“大抵”的或然判断,但倾向性也是很明显的)。

在我看来,读书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必须读,一种是找乐子、寻开心。由之,就又派生只读两类书,必须读和喜欢读的。必须读书的人,如那些靠书本谋生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科研院所的;还有一些是不读书就难以胜任工作,临时充充电,抱抱佛脚。按照孔老夫子的说法,这些人是属于“困而学之”的,有客观需要的逼迫,或不学不行,没有原料便不能生产,或相关知识不够,胜任不了工作,便有劣汰下岗之忧。但此类读书的人很难归之于读书人之列的,其实真正的读书人只有一种,他们摆脱了一切功利的羁绊,纯粹是寻开心,找乐子,甚至就是围围观看个热闹儿。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一个读书的人大凡都要经过上述两个阶段,开始总归是为用而读的,读书是要为谋生奠定基础、提供手段,等到掌握的知识足以应对工作,或者业已退而休之,读书中功利色彩渐渐褪去,这时仍然手不释卷,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就如一日非得三餐不可,这时便可以称得上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了。此时的读书也最为惬意,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全由自己掌握,读书从自在走向了自为,成了纯粹的爱好,纯粹的生活方式,此时人与书的缘份才算真正的开始。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读书是会上瘾的。每一个读书人都是瘾君子,好像酒喝的时间长了有了酒瘾,吸毒次数多了有了毒瘾,只不过比起酒瘾毒瘾来会有更多的益处,不伤身伤心,还有益于心智的增长成熟,甚或还会减少老年痴呆的几率罢了。

我曾经想过,读书为什么会上瘾?西方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其实,读书也是符合人性的,人总归想往高处走的,那所谓的明智、灵秀、深刻、庄重、善辩不都是人生的高处吗?成瘾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源头,就是越读书越感到自己无知,越感到自己活的惭愧。

怎么越读书越会感到无知呢?看似梦呓之语,于我便是十分的真切。不读书或少读书时,感觉我便是世界,世界便是我;及至读书多了,原来我并不是世界,世界也不并是我,我外有人,人外有天,天外有宇宙。而我关于它们的知识是如此的阙如,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无知的领域越多越大,面对这越多越大的无知领域,也越来越不自信,也越来越感到自己的茫然无知了。前些年在中国流传很广的一个段子,似乎可以为此做上很好的注脚—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自己钱少,不到东莞不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其实不读书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太少,于此是如出一辙的。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爱书也是自然的事情,有时那感觉就是恋爱中的对方,婚姻中的小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辗转反侧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那感觉老不是滋味儿了。前几天又买了本《我书架上的神明》,序言中说,书是从《南方周末》“秘密书架”专栏系列文章精选而来,栏目取名“秘密书架”,取其“私密”之意,以示所推荐者的一己之见和思想根源。书中选取了72位读书人,每人一篇短文,一张自己常看或对自己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书单,短文的名字千篇一律,都叫《××的书单》。每个人研究的领域不同,看书的兴趣点不同,但他们对于书的挚爱却是相同的,那感觉就像苏轼说的,居不可无竹,食不可无肉,人不可无书。对于他们来说,不可一日无书,一日无书则面目可憎。于是乎,他们将书竟然视作神明,那书架自然也就是令人敬仰的神龛。自然,这又比爱上了一个层次,是因爱而敬了!

时下一些青少常说,爱就是爱,不需要理由!其实这是愤青的语言,爱怎能不需要理由呢?中国的毛老人家就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由头的爱与恨都是盲目的。别的不说,起码人们对于书的挚爱是很有一些理由的。西方人巴罗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僧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另一个西方人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品。也是西方人的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中国人古代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现代中国人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难道这些还不能构成爱书读书的充足理由吗?

我喜好买书,很是享受买书的过程。发现一本好书就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淘金人发现了金疙瘩,多年不见的情人的一次邂逅,如不是在公共场合,非要手舞足蹈一番不可。将书请回家的感觉也是极好的,就像长久不见的挚友闺密突然驾临,那手握得紧紧的,话密密的,情浓浓的,几个时辰刹那而过,每到此时,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拿得起、放不下!

当然,我好买书也有理由,当年说服妻子时用的就是这套理论。一是将钱用于买书总归是胜过吃喝嫖赌的;二是书籍是增广见闻、修身养性的首选工具;三呢虽说借书也可读,但在书上写写画画总归不行,而眉批承载着我读书的情感和心绪,又怎能不记录在案呢?四是借书有时日,总归需要还,自己 ……此处隐藏5405个字……期,情诗对思想的刺激之下,我逼着自己开始读书。第一本就是《红楼梦》,别人看到的是那个毒害人民的封建大家庭,而我只是倾心于儿女情。其实,对于那个年纪的我们而言,没有谁是为了要了解那个封建牢笼去读《红楼梦》,所以不管怎么看,《红楼梦》只是梦而不是血。读不出真味也不打紧,因为我本身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只能算得上是舞台下的观众,真味是什么,只有戏子感悟的深。就是这样,我把读书看作一件痛苦的事情,每每看上半个到一个钟头,瞌睡也就随之而来,每当逼着自己拿起书籍时,时间过得总是那么漫长。

现在,我拿起书籍,总是忘记时间在流逝,我宁可让苦累交织的高中时代静止,宁可终身以书为伴,让时间留得慢一点。可是一转眼落红幻化成了新叶,现在还翠绿饱满的叶子下一刻又要随风飞舞了吧?想起那时虚度的年华,给我带来一股蚕茧上抽丝般的疼痛。

我现在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不再有幼稚的面孔,也不再是那个犯二少年。此时的`我,也许只是随时间漂逝的宇宙中的一个微粒。我现在明白,一个人的成长不能用个子和年龄来衡量,而要用思想来衡量。读书就像催化剂,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我又究竟读了多少书呢?其实一本也没读。今天,你还以为自己在读书,几年后,你又觉得自己那时还不算读书,直到老去,其实你连一本书也未读,只是在成长。

关于读书的随笔 12

·知识就是力量。

·奇迹总是在不畏中闪现。·安逸和满足易成为腐败与堕落的温床。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种尺度。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培根论说文集》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培根论说文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培根论说文集》

·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培根论说文集》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培根论说文集》·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培根:《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培根论说文集》

·饶舌的人多虚妄。

关于读书的随笔 13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老师去讲太高深的.知识孩子云里雾里,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启蒙阶段教师传递知识的准确性,每一个读音、用词都会深深的影响到学生,我觉得这更考验教师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日常说话通常是自然而然的,出了问题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于读书的随笔 14

祥子是一个年轻力壮的车夫,他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他的理想是能拥有一辆洋车。三年后,他终于如愿发偿,可不幸的是,他用血汗钱换来的车,竟被乱兵抢走了,逃出来的他,到仁和车厂拉车,不幸再一次降临在他的头上,逼迫祥子结婚的虎妞死于难产,他的车又只好卖了来给虎妞办丧事,之后,小福子表示愿意和他一起过日子,可当祥子再去找小福子时,却发现小福子自杀了。为此,他们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完全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从上进沦落为坠落,开始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过上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开如欺骗朋友,利用朋友,什么都做得出来。

我深深地为祥子感到悲哀,原来是如此阳光,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小伙子,为什么会沦落成这样?祥子生活的社会充满黑暗,人性因此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仇恨,也许有人会说,祥子是输给了自己,因为他目光太过短浅,但我却觉得,祥子更多的输给了社会。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是难免的,祥子吃尽了所有的苦,受尽了所有的累,可到最后却还是两手空空。因为社会是现实的,这个残酷,无情的.社会总有一天会把所有热血少年逼上绝路。因此我们应明白,社会是无法随理想而改变的。

相反,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一切都靠自己,我们没有太多理由输给社会的了,所以,我们只有学习祥子刚开始的那股劲,战胜一切,才会成功!

关于读书的随笔 15

关于读书的名言太多太多了,对教师来说,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进而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的途径。

一、首先明确读书活动的意义

1、教师要充实自己,必须读书。教师是新课改新教材的执行者,如果教师整体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势必会影响新课改的深入贯彻落实,也势必会影响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并努力将学习与教学工作联系起来,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使自己的知识成为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溪,永不断流的`活水。

2、教师专业发展自己,必须读书。教师要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依赖学习这一行为,以提高自身专业的素养,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实现自己的积极主体价值,专业阅读必不可少,文学滋养尤为重要。

二、其次我们必须明确读书活动的目的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读书,能够彻底改变教师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消除“职业倦当。

读书,能够丰富教师的人生。

《关于读书的随笔 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