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赋》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的教案1【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常识。
2、由《赤壁赋》表层含义进入其深层意蕴。
3、朗读、朗诵《赤壁赋》。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赋”的基本知识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一种文体,在英文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单词,所以只能音译为fù。现代文体中有一种“散文诗”,与“赋”接近。
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赋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可见,战国末期的楚国已有了一个赋体文学的创作群体,并蔚然成风。晋代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就是说赋出自诗,是诗的变体。其实,赋是在当时已有的各种文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来源是“多源说”。
赋这种文体,重在体物写志,采用主客答问式,运用比兴手法,讲究押韵。汉代是赋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家,其作品都是鸿篇巨制,因此称为“大赋”。到了魏晋时期,受骈文的影响,出现了“骈赋”,又叫“俳赋”。到了唐代,受格律的影响,出现了“律赋”。到了宋代,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出现了“文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典型的文赋。
二、学生读课文
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疏通式朗读,正字正音。
第二遍是熟练式朗读。
第三遍是感情式朗读。
三、学习第一段
(1)开头一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壬戌,是干支纪年法,与《兰亭集序》中的“岁在癸丑”相同,但与“永和九年”不同。一个“秋”字,点明季节特点。“既望”是十六,“望”是十五。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因此这是一个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晚。(相关知识:农历每月的首日叫“朔”,末日叫“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句,陈述两个人物坐船到赤壁之下一事。这种交代,有点类似话剧的舞台说明。我觉得,赋这种文体具有剧本的雏形,有时间、地点、人物、对话、情节,甚至有“矛盾冲突”。
(2)有同学要问:苏轼为什么坐船到赤壁之下呢?是组团旅游吗?
显然不是。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课文注释①。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苏轼被贬到黄州,此地有一地名叫赤鼻矶,据说是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赤壁大战当在湖北蒲圻,即现在的湖北赤壁市。那么,苏轼为什么会被贬到黄州呢?同学们在初中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想必应该有所了解。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乌台诗案”。那么,苏轼究竟有没有写诗讽刺新法呢?写了。问题在于,皇帝宋神宗并不想杀苏轼,于是将他贬到了黄州。苏轼当年42岁,正是为国效力的最佳年龄。这对苏轼是一次沉重打击,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3)一个人被贬还有心情游山玩水吗?
可苏轼非同凡人,他是一定要游的。苏轼不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还与客人夜游赤壁。这位客人叫杨世昌,是一位道士。坐在船上的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微风吹来,水面一片平静。属,此处读zhǔ,劝。同学们在初中学过“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在《屈原列传》中有“屈原属(zhǔ)草稿未定”,是撰写的意思。苏轼劝客人饮酒,心情应当不错吧?面对一轮明月,苏轼想起了一首诗,那是一首与月亮有关的诗,就是《诗经·陈风·月出》。原诗共三段,第一段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qiǎo)兮!''试着译成白话诗就是:“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婀娜窈窕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由此可见,原诗写一位男子在月下思念心上人,很美。那么苏轼“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也是思念美人吗?这是一个问题,先存在同学们脑子里。
(4)接下来,苏轼写月亮。
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在斗、牛两个星宿之间。“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语出《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呜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此处写月“徘徊”,似乎月对人间的景色有所留恋,可谓写活了。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课文注释“白露”为“白茫茫的水气”,当然可以。但是联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似乎解释为“皎洁的月光”更好。所谓“白露横江”就是皎洁的月光像茫茫的白露,笼罩江面。江水与月光连成一体,分不清哪是月光,哪是江水。
再看,苏轼是坐船而来,那船大不大呢?一叶小舟。小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解释:在茫茫的水面上,这条小船就像一叶芦苇。在《诗经·卫风·河广》中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意思是说,谁说黄河宽又广,我用芦苇编制的小船就可以渡过去。在一个思念家乡的游子心中,空间的距离不等于心理的距离。但是,苏轼在这里乘坐的就不是芦苇编制的小船了,应是木船。作者坐着这只小船越过那茫茫的江水,突然产生了一种幻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里的“冯”读píng,通“凭”,倚靠。参考例句有“独自莫凭栏”。驾着风飞翔,像是独立飞翔离开了人间,像神仙一样长出了翅膀飞到了仙境。同学们有过这样的幻觉吗?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感觉:美!下面把第一段齐读一遍。
四、学习第二段
(1)“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紧承上文。意思是“在这种情况下”,两人越喝越高兴,越看越高兴,一个“乐”字点明心境。但是,不可否认,苏轼心情的底色是忧伤灰色的。作为读者,我们希望美好的景色能够给被贬的苏轼带来一点愉悦。而苏轼也确实很高兴,有节奏地敲击着船舷,边敲边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几句怎么唱啊?哪位同学来唱一唱?棹,划船工具。这几句源自屈原《楚辞·九歌·湘君》里的“桂擢兮兰枻(yì)”。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目眇眇兮愁予”。屈原还写过一首《思美人》。读到这里,我们又有问题了:难道苏轼真在思念一位美女吗?他不是有朝云在身边吗?难道他又有了新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这要回到屈原“香草美人”的手法上来。
同学们学过《离骚》,知道屈原善于运用“香草美人”来打比方,既比喻君王,也比喻自己,还比喻美好的理想。苏轼在这里也是比喻,有的学者说比喻宋神宗,有的学者说比喻建功立业的理想,都说得通。我更倾向于前一种理解。“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深刻含义是:我思念着远方的君王啊!那么苏轼为什么思念宋神宗呢?其实,宋神宗是很欣赏苏轼才华的,只是因为奸臣陷害,苏轼才差点丢了性命。宋神宗不想杀苏轼,甚至有重新起用苏轼 ……此处隐藏37717个字……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翻译、朗读背诵课文况导入本节课教学。
二、学习课文结构及鉴赏
(一)研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1、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是因何引发的?
2、在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二)研讨结果展示、总结。
附:参考答案要点
1、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是因何引发的?
答:第一段写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引发了喜悦之情有。第二段因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产生“喜”。但喜极生悲,客人的萧中透出了极“悲”之情。第三段回答了“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第四段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第五段转悲为喜,是第四段的结果。
2、在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答: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3、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答: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答:(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锅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仍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将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立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象优美、善于取智的语言特色。如描写好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诉,余音禁袅,不绝如缕。舞的区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练习”第一、二题。2、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
《赤壁赋》的教案15【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掌握课文大意,把握主客间问答的内涵。
3、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2、苏东坡散文的风格。
【学习难点】
与《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
【学习内容】
文体知识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和苏轼的诗词一样,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写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点。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讨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凿的痕迹,其中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
知人论世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
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热]小班教案](https://img.jihtu.com/upload/905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