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02 02:21:09
语文教案合集[5篇]

语文教案合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从(z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ng)翟景之翟读zh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镞(z) 笞(chī) 因利乘(chng) 万乘 (shng)之势 将(jing)数百之众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

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可以一边讨论一边板书要点,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四、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 ……此处隐藏2082个字……玲画好画后开心的心情;通过与平时画坏图画的情感对比,知道今晚已经不早了,再画一幅来不及了,体会玲玲弄脏画后的伤心;通过学生自己“在图上画些什么?哪些能画?哪些画这不太好?”的思考,使学生知道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抄抄写写,品味、思索、懂得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体验生活中这些开动脑筋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25、玲玲的画》,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生字宝宝都认识了没有?

出示词语,抽生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玲玲的画》

板块二、朗读感悟,启发思维

板块目标:1、通过表演动作、表情表演理解词语“满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玲玲画好画后开心的心情;

2、通过与平时画坏图画的情感对比,知道今晚已经不早了,再画一幅来不及了,体会玲玲弄脏画后的伤心;

3、通过学生自己“在图上画些什么?哪些能画?哪些画这不太好?”的思考,使学生知道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板块流程:

1、师:玲玲是个小画家,今天她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请看——

出示图画,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师:玲玲喜欢自己画的这幅画吗?快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出示句子: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1)“端详”是什么意思?谁来表演一下“满意地端详”?(提醒学生注意表情:微笑,动作:频频点头)

2)谁能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3)分组读句子。

3、师:玲玲终于画好了这幅画,可是正当她收拾水彩笔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什么意外呢?

学生回答,出示有污渍的图画。

1)这幅图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看着这样的画玲玲的心情怎么样?

2)画弄脏了,虽然伤心,难过,但是再画一幅不就行了吗?

(引导学生找出:“时间不早了,爸爸又在催她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从而知道玲玲为什么会“哇地哭了起来”。)

出示句子: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3)齐读句子。

4、师:爸爸听到了玲玲的'哭声,过来了——(播放父女对话录音)

1)爸爸让玲玲在画上做点什么?如果你是玲玲,你会在画上画点什么呢?

2)想一想,刚才同学们说的画的东西哪些画在这儿是合适的,哪些画在这儿不太合适,说明理由。

3)玲玲开动脑筋后,在这儿画了什么?(小花狗)

出示句子: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齐读

5、小结:玲玲花了很长时间画了一幅《我家的一角》,她心里可开心了——生读: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可是在她收拾水彩笔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生读: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生读: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6、是呀,看到了吧,孩子们——

出示句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1)这里的坏事和好事分别是课文中的什么事?

2)想想生活中有什么通过自己开动脑筋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3)小结:生活中,只要能开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齐读

板块三、指导书写,感悟句子

1、爸爸的话让玲玲记忆深刻,我们也应该把它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下面,让我们来抄抄这两句话。真糟糕,这两句话中有四个拦路虎,我们要先去把它扫扫清。

2、出示“糟”

1)这个字比划很多,同学们伸出手来跟电脑一起书空这个字。

2)同桌两人你写我看,正确书写这个字的笔划。

3、出示“肯、脑、筋”

1)为什么这三个字放在一块?(都有“月”)

2)仔细观察这三个“月”有什么不一样?

肯:“月”作底,竖撇变竖;

脑:“月”作偏旁,写狭长,先竖后撇;

筋:“月”在左下部,竖短一点再撇。

3)老师范写,学生书写,共同评价。

4、师:拦路虎被扫清了,我们可以把这两句话抄一抄了。一个小小的提醒,这里面的两个“像,象”可别抄错位置了。

学生抄写句子。

板块四、总结课文,深化主题

同学们,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在这里,老师送你们几句话,希望记在脑子里,放在心里。

出示名人名言,齐读。

下课。

语文教案 篇5

1、新闻两则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 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 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语文教案合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