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09 02:21:10
语文教案(实用)

语文教案(实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大象加芝柏提是怎样帮主人做事、保护了主人的孩子的故事,赞扬了大象对主人的忠诚和恪尽职守的精神。

【设计理念】

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和本课的编写意图,体现“突出重点”这一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读书感悟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和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关爱动物以及和动物友好相处的意识。

2.通过理解“忠心耿耿、咆哮、不知所措、贪婪”等词语来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象是怎样保护了主人的孩子的。

【重点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教学录像、音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二、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1)介绍有关大象的知识,以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2)默读课后思考题,明确学习要求。

三、自学课文,直奔重点

1.默读,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全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大象加芝柏提是怎样帮主人做事保护主人的孩子的故事。

2.反复自由朗读。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边读边思考:在卡林眼中为什么把加芝柏提看成世界上最好的大象?表现在它两方面的性情上:一是勇敢,二是忠心耿耿,特别温顺。

3.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非常勇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对主人忠心耿耿,非常温顺?

(1)从鬣狗两次来冒犯,大象与之搏斗的情境看出它非常勇敢。着重引导学生读悟15至17自然段。

(2)从大象奋不顾身地保护主人的孩子的情景可以知道大象对主人忠心耿耿,从“拢”字可以体会到大象非常温顺。

4.在读书过程中,画下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再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

四、讨论交流,体验探究

1.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试着在文中找答案。然后小组讨论,得出最佳答案。

2.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及时梳理,确定解疑重点,教师适时点拔。

3.把自己认为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

①同桌之间交流,自己受感动的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②小组赛读。

4.教育我们要关爱动物,和动物友好相处。

五、说话训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象是怎样保护了主人的孩子的。

2.此时你想对勇敢的大象说些什么?

3.想象加芝柏提还为主人做了哪些事情。

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

1、播放民歌、渲染气氛。(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2、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二、朗读课文

1、朗读文章(播放朗读音乐),思考: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事?有几个场面?

2、指名回答:文中给我们描写了几个唱歌的场面?分别在哪段?

3、虽然同是唱歌,但它们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的大比拼?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的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个年轻妇女的?(齐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刻画出一个什么样的妇女形象?

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位唱歌的妇女呢?

4、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思考讨论: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①写了些什么景物?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②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③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齐读第4段。)

5、“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齐读第5段。)

6、讨论:作者描绘了这三个唱歌的场景,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表达怎样的生活态度?

三、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四、小结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3.能把课文演一演。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2.演课本剧。

教学准备: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3.认读生字。

二、学习新课,了解文章内容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牧童们后来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 ……此处隐藏3106个字……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1称象教案设计,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此教学过程利用动画课件《称象: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 能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 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古文中“之、其”在不同语境指代不同内容或对象。

3、 通过阅读,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4、 能向家人或伙伴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并能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通过读文,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三、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中“之、其”的意思在本文不同语境中指代内容或对象是不同的。

2、能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准备

1、 老师:相应的课件

2、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浏览注释,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五、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孙叔敖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

书空“敖”的左边部分(注意“竖”和“撇”是两笔)

师:有谁了解他呢?

组织交流

师补充: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

师:今天我读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齐读课题,了解文章内容

板书课题:*30 孙叔敖杀两头蛇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交流

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产生了哪些疑惑呢?

预设一: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

预设二:孙叔敖是怎么杀两头蛇的?

(二)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正确古文:

1、指导朗读古文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大声地朗读这篇古文?

指名朗读古文;教师进行指导

2、重点指导古文中的停顿:

出示:

孙叔熬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熬/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三)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古文意思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通了古文,现在请你默读古文,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自己在重要的加点字处做好学习记号,也可圈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予以指导帮助

2、交流学习过程

四人一组交流学习情况(重点字的理解;不懂地方的解答)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课文中几处“之、其”的'不同意思

师: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之”字,故事中出现的几次“之”的意思一样吗?

1)“之”在文言文中常用的解释有如下几个:①往,到;②直到;③人称代词;④指示代词:这;⑤的。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读懂“之”的不同意思。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中的“之”意思是“的”;“杀而埋之”、“向者吾见之”中的“之”意思是“它”,指代那条两头蛇。)

2)师:“其”在文言文中经常指代不同的对象,你能知道文章的“其”分别指的是谁吗?

(“其母问其故”中两个“其”所指的对象是不同,一个“其”的意思是“他的”,指孙叔敖;第二个“其”是指“孙叔敖在哭”这件事。)

师:古文中一些指示代词在文中具体所指的内容一定要联系前后文来确定,读古文的时候可要特别注意。

4、解疑课题疑问

师:在刚开始学习时,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你能解答了吗?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组织交流(用古文中的原句回答)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吗?

组织交流

(四)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并流利讲述故事:

1、感受孙叔敖的为人

齐读古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组织交流

2、讲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同桌尝试;组织交流

《语文教案(实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