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

时间:2025-09-14 19:33:14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书有感》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书有感》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

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打破古诗死记硬

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即使思考不够准确,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看法、想法,提出质疑。

(三)小组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想法。对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力争全体学生参与探讨,为“后教”环节打下基础。

(四)集体交流展示:

我设计的后教环节,完全按自学指导顺递下来。先把重点放在有层次的读上。初读——口齿清楚,字音准确;再读——读出节奏,字正腔圆。范读配乐——激发想象画面。美读——读出诗的意境。这四步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意境。

之后,一起探讨诗题中的“书”字,改成“塘”字,是否可以?引出难点。并设计了填空,给学生一个台阶,便于学生理解,然后及时小结,从而明白诗中的道理。进而总结: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之后学生延伸交流出示文章: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五)当堂训练:

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后两句诗所蕴含的道理。因此让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以此来加深理解。并进行了课堂练习。这些都是围

3绕目标来设计,让学生真正在一节课中掌握难点,有所收获。

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读中悟理,容量大,学生即学又用,受益匪浅。

五.作业:默写古诗

六.板书:

观书有感

池水清——活水

人聪明——知识4

  《观书有感》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过程:

1.与学生交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认识大家我很高兴!我早就听说咱实验中学的学生特别善于动脑,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今天这节课老师特别希望得到同学们的配合,好不好?爽快!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朱熹,手捧他的《观书有感》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美丽的池塘边。在这里,我们将会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3.师问: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4.出示学习目标,一起朗读。

5.师引:朗读古诗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要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首先把节奏读好。什么是节奏呢?大屏幕出示:

节奏:诗句中按音节或意义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

①全班同学拿起书,轻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节奏读好了,还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什么是停顿呢?大屏幕出示:停顿:为了突出意境或感情而作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

②出示大屏幕,加“∕”,教师范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④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能?肯定后学生齐声朗读。

6.师引:大家朗读这么好,让老师真感动。我想同学们在理解句子意思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请大家结合线下的词语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明白的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始吧。好!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7.师引: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请同学们根据每句诗的意思并结合这首诗题目,想一想:(出示大屏幕)“半亩方塘”比喻。【一本书】“天光云影”比喻。【书中丰富的内容和深奥的道理】 “源头活水”比喻。【丰富、新鲜的知识】

8.师问:诗人为什么要使用比喻,而不直 ……此处隐藏23330个字……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喻理)

教学反思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观书有感》教案 篇13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富于启发意义而又历久常新。诗的大意为: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令人感到清新明快,觉得愈读愈爱读!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再看题目,乃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寓意更加深刻。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时,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的这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趣高雅!

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描写,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以理入诗,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是这首诗的另一特色。

  《观书有感》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含义,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景,感受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代出了一位伟大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板书:朱)朱的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政策。他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都在努力学习。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展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

身为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同时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成功,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写—整体感知。

朱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仅读书,还注重思考。有一天,朱读书累了,走到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对读书的另一种思考。他感慨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

今天,我们将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要求学生们按照自学的要求自学这首诗。现在,让我们看看你是如何学习的。

品—还原诗情。

(1)出示:自学要求:

看图,看全诗。

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此,并说出诗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4、不懂的问题。

(2)在阅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读这首诗?(展示全诗,指读)

(2)谈谈诗中不懂的单词。(老师做标记)学习古诗,遇到不懂的单词和单词,可以用什么方法?

(,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片)

(3)引导学生理解一两首诗。

鉴定是一个生词。如果遇到生词,不懂,就要查。

在字典中展示字条:镜子(古代铜制)。照片。仔细看。

您认为应该选择哪个意思?为何?(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解)

老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镜是铜做的,所以下面是金。铜镜经常用布盖住,用时打开。这里的.开放理解为开放。

你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诗歌,说诗歌的意思时,可以使用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老师: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新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么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什么意思是徘徊?

借助图片,谈谈这首诗的意思。

读一两首诗。

这两首诗描绘了池塘的美景(板书:风景),老师非常喜欢这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首诗。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述)

美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丽地朗读这两首诗。

老师:多美啊!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池塘,不停摇晃,为什么不停摇晃?(暗示水不断流动,即活水)

(4)你能理解后两首诗吗?让我们先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首诗。

什么是「渠」?(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同,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什么,怎么会。就这样。清澈如此,如此清澈。是因为。

(3)学生写作:大致写下对这首诗的理解。

(4)背诵这首诗。

悟—引入哲学理解。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引言:诗的题目是看书有感觉,为什么诗中没有提到读书?和读书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会想到读书?

池水清澈。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不断的使人___________

2、沟通和回答。

展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如此清澈。

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使人更聪明。

3、总结:

拓展—扩展阅读范围。

《《观书有感》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