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5-07-17 04:30:10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5篇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3.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

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1.出示图片:主题图

2.教师谈话

树林中有一些小树,分两排种植,少先队员大哥哥、大姐姐们要为小数浇水,第一排有8棵树,第二排中了6棵树,你知道大哥哥、大姐姐们工需要为多少棵树浇水吗?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一)教学“8+?”

1.根据问题,同学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出示图片:说一说1和说一说2)

(二)比较

1.计算对比

9 + 6 = 15

8 + 6 = 14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再看几组,先计算,如果有收获请你验证你的想法,

如果没有,请你继续总结.

2.口算

9+9 = 9+8 = 9+7 = 9+6 =

9+5 = 9+4 = 9+3 = 9+2 =

8+9 = 8+8 = 8+7 = 8+6 =

8+5 = 8+4 = 8+3 =

3.小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结.

9加几就减1,8加几就减2.

5.反馈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8+3

8+5 2+8 4+8

8+7 9+8 8+9

3+8 6+8 8+2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一)出示图片:摆一摆,算一算

(二)出示图片:蝴蝶

(三)出示图片:蜻蜓

(四)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如: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课外研究.

7+( ) 6+( )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此处隐藏1655个字……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每个合作小组课前准备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装得下吗? 第 小组

能装下

装不下

目测

通过测量

进行判断

实际装一装

教师出示一只乒乓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估计你们这组的盒子能装得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吗?小组讨论,将目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给出数据:这只乒乓球的直径是37毫米。让学生合作通过测量进行判断。

每组发一个乒乓球,实际装一装,对前两次的判断进行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出示一个发了芽的蒜瓣:将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不久,它就会发芽,就像老师手中的这个蒜瓣一样。听说,植物也像人一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如果你每天都去和它问好,说一些祝福的话给它听,它就会长得更快,更好。老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想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吗?

从同一个蒜头中,选两个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水,放在不同个两个地方,你认定一盘,每天都去关心它,而另一盘则不去管它。每天记录它们发芽的情况:

蒜叶生长情况对比记录

天数

A蒜叶长度

B蒜叶长度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知渠道。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6个。学具: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初步探索

1.教学例3

(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

(2)课件出示例3。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

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

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说:

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

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

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

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

(2)运用规律。

教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上。

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摆的。(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说,然后展示出同学画的图形)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实践应用。

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注意(2)题可以画成:

2.教学例4

(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

出示例4后提问:例4要我们干什么?怎样才能正确填出数来?学生可能回答:先找规律,然后填数。(补充板书:填数)

教师:请同学们先找找这些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同学们在交流中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教师有意请秩序最乱的、交流效果不太好的小组发言)

同学们可能会说:我没听清楚,太闹了。我没听到,他的声音太小了。他们抢着说,我听不到。我说的时候,他在玩东西……

教师:刚才像你们这样的'交流行吗?应怎样交流呢?(学生说方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发言的人要控制好音量,既不要影响其他组,又要让本组的同学听得清;其余的同学看着他,认真倾听他的发言,及时纠正和补充。现在我们再交流一次,好吗?

教师:请一个人介绍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其余的人听后作补充。

学生可能说:每组两个数相差5。每组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多5,第2个数比第1个数少5。第1个数依次增加5,第2个数也依次增加5。……

教师:这些规律是你一个人找到的吗?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找的是……其他的是我们组同学找的。

教师:你们听到了他刚才说的这些规律了吗?还有什么补充的?同学们学知识就要像刚才那样,你向别人学习,别人又向你学习,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2)运用规律。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了规律,再通过合作交流,学到了别人找的规律,下面我们就用规律填数。学生填空,然后抽学生说填多少,为什么?

(3)实践应用。

完成第69页课堂活动第2题。规律有:依次增加5;用的是5的乘法口诀;后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的和。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1.总结、回顾

教师:今天,同学们探索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方法——(1)找规律;(2)画图形(填数)。

教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索吧。

2.完成第5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3.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人美的享受。

早在18世纪90年代,德国一位10岁的孩子高斯,喜欢动脑筋,在计算1+2+3+…+100时,发现了数字的排列规律,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正是由于高斯从小喜欢动脑筋找规律、用规律,后来他成了德国伟大的数学家。

请看:(课件出示)

这是由数字排列而成的三角形数字表,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取名叫杨辉三角。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有兴趣就自己去研究吧!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