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1放寒假了,我在假期的时间里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非常的精彩,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草船巧借箭这个典故。
草船巧借箭这个典故讲述的是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周瑜嫉妒他,就想铲除他,于是周瑜就想给诸葛亮出点难题,要诸葛亮负责紧急打造十万支箭,十天内完成,可是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能完成任务。周瑜让其部下鲁肃不要提供做箭的材料给诸葛亮,并让鲁肃去打探诸葛亮造箭的情况。第二天诸葛亮让鲁肃借他20条小船并铺上绿色的布,又让鲁肃借他1000个稻草人。第三天清晨,天还未亮,大雾蒙蒙,连对面站着的两人都看不清对方,诸葛亮拉上鲁肃上了小船,开往曹丞相的军营附近的水面上,快到曹操的底盘,诸葛亮下令,让所有的船调转,一字排开,将有稻草人的`那面面向曹操的军营。并让士兵一边打鼓一边呐喊“杀啊!杀啊!”半夜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以为是孙权打过来了,到江边查看,发现雾很大,看不清对方来了多少士兵,让大家不要轻举妄动,下令让所有的弓箭手朝江面上的船上射箭,密密麻麻的箭向下雨一样得射到了稻草人身上。一边射满了,诸葛亮又下令调转船只的方向,让箭射到另一边的稻草人上。这时候,雾还没有散,但是天已经渐渐的亮了,诸葛亮就让士兵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并让士兵赶紧把船往回开,这样诸葛亮就载着满满的箭回了自己的军营。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诸葛亮学习,他在去“借箭”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才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所以我们在生活、学习上也应该要这样,比如上课前,我们应该做好课前的预习及阅读准备,考试前做好全面的复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不能像周瑜那样,高傲自大、心胸狭隘,容不下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我们应该向比我们更有才华的人学习。
希望同学们这个寒假读更多有趣的书,增长自己的知识。
《三国演义》读后感2《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全国的历史为基础。作者罗贯中以历史为框架,做了一点加工,精彩地诠释了曹、刘、孙三家站起来争夺世界的故事。戏剧电影中出现的著名故事,如“三顾茅庐”、“长板桥之战”、“火烧赤壁”、“空城计”等。在这些桥段中,描述了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慈和周瑜吝啬的形象。
我认为《三国演义》实际上是由一群英雄组成的。他们都有别人没有的特点,比如关羽的“义”、张飞的“莽”、诸葛亮的“谋”等等。但我想说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虽然她在书中占据的空间不多,也没有真实的名字,只有几支笔,但在我心目中,她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形象。她是徐舒的母亲。徐母性格坚强。曹操写信招徐舒到曹营后,她感到非常羞愧和愤怒。她抱着死亡的决心,将就计,谆谆教导儿子忠于汉朝,帮助刘备,不在乎自己。最后,为了让徐舒不用担心,她选择了牺牲自己。而且她的教导和以身作则也深深影响了徐庶,最后他在曹营也没有帮助周为虐,协助曹操。这就成了著名的歇后语——徐舒进曹营,一言不发。在这个故事中,徐母的教育是值得尊敬的。然而,她的宁死不屈和忠诚更令人钦佩。
在徐母的故事中,虽然徐母是“主角”,但曹操作为“配角”的`奸诈形象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当时的三国,曹操的奸诈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这有助于实现一项伟大的事业。但曹操不应该奸诈,需要三思而不是奸诈,例如,华容道战争,曹操考虑走大道或小道,怀疑,结果走到鬼门关,应对前一句话,火烧赤壁,庞统战略曹操服从,结果导致数百万军队失去火海,应对下半句话。
在那个战争多年的时代,曹操吞并比自己强几倍的英雄袁绍是非常伟大的,但其他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时代是混乱的,美妙的,但也属于英雄的时代。看着《三国演义》,那个时代的场景浮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是多么幸福啊!我们现在努力学习,不就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时代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3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真是“计”艺高超呀!
在书中,孔明这一位像神一样的军师,常常做出一些让人震惊的事。比如《草船借箭》,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已经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竟然自己将十天的期限缩成三天,还立下了军令状,这不是自已往陷阱里跳吗?让人看得心惊胆战,迷雾团团,最后才豁然开朗,孔明成功地借到了十万支箭,让前来收箭的周瑜自叹不如,输得心服口服。《华容道释曹》中,孔明令将士在有兵的地方点上烟,这不是明摆着对曹军说:“喂!别过来,这有重兵把守,来了你会吃不了兜着走的!”可生性多疑的曹操,认为天上那一道烟是孔明虚张声势,于是就带着他的残兵败将,进入了进而伏圈,要不是关羽放他一马,他早就片甲不留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一条条妙计不仅获得一次次胜利,把我也迷得团团转,是什么让他有这么大的魔力呢?难道他天生就是聪明的,难道他的脑袋结构与别人不同的呢?通过反反复复地细读《三国演义》,我终于发现了孔明计计得逞的秘密,那就是: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的心理,这些过人智慧都是孔明隐居茅庐,通过不懈地学习而获得的。
我小时候经常恶作剧,每一次都以为自己人的计划点水不漏了,可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不是被人识破了,就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才发现孔明的`四法宝是缺一不可啊!无论是谁,拥有这四宝,绝对可以成为现代的孔明。
读了《三国演义》使我明白了要努力学习,做一个有谋有略的人,碰到问题要想方设法去解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只要有计谋,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会比问题多的。我要把自己的一生过得多姿多彩,像孔明一样用自己的谋略建设社会,创造社会,为自己的祖国走向世界的顶端尽一份微薄之力。
《三国演义》读后感4《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
孔明一生铺佐明君,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他常常协助使自身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岁就活活的累死了。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还把人害死了,真是不应该呀!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因此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身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 ……此处隐藏4301个字……那么我们祖国的前途该是多么的辉煌呀!我期待着。
《三国演义》读后感12《三国演义》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关云长败走麦城”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刘备带着军师庞统进入四川,留下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但庞统不久便被杀身亡,于是诸葛亮带领部分人马去协助刘备,留下关羽镇守荆州。临走前,诸葛亮嘱咐关羽不可大意,要和好孙权,共同对抗曹操。但当孙权主动来示好,关羽却非常狂妄,认为自己就可将曹操打败,根本不需要他人协助,并讥讽孙权一番。曹操趁机联合孙权,一起攻打荆州,于是荆州失守,关羽被擒。
关羽痛失荆州,主要是因为他太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得到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东吴的将领就是针对他的'性格弱点,给他写一封谦卑恭维的信,给他戴高帽子,麻痹关羽。关羽果然更是飘飘然,率领着主力军离开荆州攻打曹操。东吴于是在后方轻易地取得了荆州。
当我读到关羽败走麦城之际,我心里一震:这不正是三四年级时的我吗?三年级时,我的成绩取得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数学,我取得了多次满分。我越来越觉得,不但老师讲的我全都会,就是很难的拓展题也难不倒我。于是我开始不把简单的题放在眼里,学校发的计算题我也不屑一看。到四年级时,我的数学慢慢开始退步了。刚开始觉得是意外,认为书本里的我全都懂,我小心就不会再出错了。但多次考试,甚至做练习作业我都总会出现各种差错。我有点沮丧,不明白为什么。后来,妈妈拿着我的错题帮我分诉总结,我百分之九十几的错误都是普通计算和看错数字,她让我静下心来做好基础练习和计算。
我意识到自己在取得好成绩后,我便自以为天下无敌,十分骄傲,做题也是随便看一眼就马上做答,于是,四年级时我就自食苦果,成绩总不如意。慢慢地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虚心地学习,成绩也慢慢有了提高。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真正地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13最近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认识了几位大英雄,如:关羽、夏侯惇、张飞、曹操。要说他们之中谁更狠,那应该是夏侯惇和关羽两人了,为什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夏侯惇是西汉开国将领夏侯婴的后代。当时夏侯惇对吕布大军进行反击,结果被高顺手下的曹性用冷箭射伤左眼睛,当时夏侯惇疼得摔下马去。谁知夏侯惇一把将眼中的.箭把了出来,可这一拔直将眼珠也拔了出来,却没想到他大喊一声:“父母给予之血肉,不可弃也。”说完便一口吃了自己的眼珠。夏侯惇张大血眼,忍痛抡起长枪一刺,曹性就一命呜呼了。从此,夏侯惇就成了独眼将军。
看到这里,我心里不由一颤,隔着书页我都觉得好疼好疼。夏侯惇对自己也太狠了吧!被刺伤左眼,那一定痛彻心肺,居然还有勇气吃下自己的眼珠,那是要有多么强大的心理才能做到呀!我非常钦佩他。
再说关羽,他曾经被毒箭射中手臂。一到下雨天,骨头就特别疼,后来他请了华佗给他医治。关羽命人送来一壶酒和菜,华佗拿出刮骨刀,在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血都流满了盆子。关羽淡定自若,该吃吃该唱唱,该下棋下棋,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关羽真大英雄也!我为关羽点赞。
对于夏侯惇吃自己的眼珠,我觉得他没必要吃,毕竟吃掉眼珠对自己受伤的左眼毫无帮助;可关羽呢,不刮骨疗伤就要失去胳膊。关羽不得不忍受疼痛,这是没法逃避的现实。夏侯惇吞眼珠和关羽刮骨疗就是两道选择题,夏侯惇可以选择不吃,实际上是吃了,这是他对自己够狠,关羽是必须这样做没得选,所以我觉得夏侯惇对自己更狠一点。
《三国演义》读后感14读一本书,就要记住里面的重要人物与故事。而我认真看书却是因为我与哥哥之间的一场热火朝天的激烈比赛。
有一段时间放了假,老师要求我们读四大名著之一,名叫巜三国演义》。我很快时间浏览了一遍,便跑去玩儿了,当我累得满头大汗回家时,妈妈见了我后怒色升起,说:“你这么短的时候就把书读完了?”我昧心的、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放一百个心吧!就算你提问我,我也会不使劲不动脑子就给你脱口而出。"妈妈一听,说:“那好,我就叫你哥和你来一场《三国演义》比赛。”“呀!”我突然发现自己不该说的,倒提醒了妈妈。
比赛开始了。妈妈先问我:“这其中最先发生的那场故事叫什么?”幸好我那段记住了,说:“这还不简单,黄围巾!”妈妈听了,说:“什么黄围巾,人家叫黄巾主义!”轮到哥哥了,妈妈问:“它的主谋是谁?”哥哥自信地说:“张角。”妈妈又问我:“刘备与诸葛亮发生了一件事,而流传了一个成语,叫什么?”我结结巴巴地说:“三三…插。”妈妈叹了口气,又说;“那叫三顾茅庐!”妈妈问哥哥:“刘备名叫什么?”哥哥瞄我了一眼,说:“玄德。”唉!那次比赛以2:0的胜负结束了比赛。
之后,我又捧起巜三国演义》这本书,把里面人物的形象和发生的有名故事,以及相关名句记得一清二楚,如有一句形容吕布的,叫: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我还会由其中的故事联系到平时生活中的`事,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展现了一个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从中我会想到了同学们解决难题的那股聪明劲儿。总之,由三国我学会了读书的方法。
从那次读书比赛中,我和三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知道了读书要专心致志,还要了解人物形象,记住重要细节和故事内容。这次比赛,给我了读书莫大的启示。
《三国演义》读后感15《三国演义》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年的历史。这本书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经过罗贯中的大胆创作而完成。作者运用生动、有趣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历史以另一个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仔细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巧妙用心,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七擒孟获、借东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并让人深醉其中、觉得妙趣横生。
翻开这本书,就如同翻开了一副巨大的历史画卷。文中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那朴素直白的语言却更打动人,就像那点点笔墨绘出这幅画卷中的朵朵奇葩,让人沉醉不已。这里不仅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兄弟之间的情义,也有尔虞我诈的阴谋,还有情深意长的爱情......纷繁复杂的内容让人震撼不已,宏大的故事架构让人唏嘘称叹。这也许就是经典之作的不同之处吧,也难怪学者们将这本书列为“四大名著”之一。
品读三国,你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震撼力量,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品读三国,你能体会到其中深藏的魅力,那栩栩如生地人物形象让人敬佩不已。掩卷沉思,脑海里都是书中的场景,我忍不住惊叹作者巧妙的构思与精巧的安排。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情不自禁的`一口气看完,然后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读三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段历史,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发生碰撞,产生串串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奋斗。
虽然,时间流逝,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故事俱已化成尘土。但是《三国演义》始终是我心中的经典,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它就如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永存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