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14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位嫂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位嫂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位嫂嫂,他也不忘把二位嫂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再说智谋,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闲暇之余,我经常和爸爸妈妈讨论三国人物和故事。谁最厉害,谁最忠义,谁最阴险狡诈,谁最聪明机智,谁最……有时我们还争得面红耳赤,但爸爸妈妈都会其乐融融的看待争执结果。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算不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词出自《三国演义》,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曹操,孙权,刘备的英雄人物风云再起,纷争不断,生动地描写的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和军事的冲突和最终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涿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中前期刘备和曹操之间相互征战,中后期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这幅画卷里既有鼓角争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同时也有情意深长的友情。
这本书人物个性鲜明,令人难忘。有求贤若渴的`曹操,气量狭小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仁德善良的刘备,乐不思蜀的刘禅,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鲁肃,忠心耿耿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前三分定天下,出山后连用三把大火,挫动曹军的锐气。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其中火烧赤壁更是使得曹军大败。他能言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让孙权派兵救刘备。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更显得他神机妙算。连周瑜都输他一筹,他洞悉敌友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上演空城计,退了司马懿五十万大兵。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一心一意操劳蜀国大小事宜,他六出祁山想尽快收复中原却不幸在五丈原逝世诸葛亮一生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仁德的刘备。他三顾茅庐不顾兄弟的劝告执意进山三请诸葛亮可见他礼贤下士。他宁每日步行十里也不弃百姓于不顾,可见他的仁义。也正因为刘备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君主,才能让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三国演义》这本书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如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张飞长板坡吼退曹军,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等。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做事前要思考清楚要考虑这件事带来的后果在学习上不能骄傲自满因为骄兵必败,我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心胸宽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以上是我读《三国演义》的感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那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之间的一系列故事。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句话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人物,但最令我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虽降了敌,但最后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是常人所想的。我本以为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是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他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周瑜做梦也梦的。周瑜眼中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 ……此处隐藏6496个字……我已经是一个五年级的少先队员了,在春节前回奶奶家的路上,一只小黄狗冲我汪汪叫,我都吓的一下子扑倒在了妈妈的怀里,直到过去了好久还没有缓过神来。还有一次,跟小朋友们进行一次障碍跳远的时候,一段不到一米宽的小河沟都让我望而却步了,这不正是缺少“勇者无惧”的精神吗?
正如茨威格所说“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是啊,古今英雄好汉哪一个不勇敢,任何一位爱国者都是勇者无惧的典范。也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够当英雄。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像赵云一样,做一个勇者无惧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三国演义》,一本我极其喜欢的名著,里面饱含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谨慎多疑的曹操,有诚实守信的鲁肃,还有心胸狭窄的周瑜。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的缩影,而我最喜欢的,是“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宰相,也是蜀国的智慧担当,一生为蜀国出谋划策,“草船借箭”、“空城计”、“赤壁之战”,都有诸葛亮的身影。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蜀国和东吴极有可能生存不了多久,就会被魏国完全吞并。而且,诸葛亮还很会写文章,《戒子书》、《出师表》都出自于他的笔下。
然而诸葛亮最让我倾佩不已的,并不是他的才华和谋略,而是他对国家的尊敬和他的信仰。
我们都知道,刘备离世后,继承他的是“扶不上墙”的刘禅。然而诸葛亮却始终辅佐着他,一点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因此,很多人都笑话诸葛亮,说他“愚忠”,不为国家考虑。其实我认为他是最尊敬国家的人。他一共辅佐了两代君主共27年,一心只为匡扶汉室,而非统一全国,所以诸葛亮宁愿不取代阿斗,也不愿违背他的信仰,这,也就是诸葛亮的过人之处,也是我最钦佩他的原因了。
之前,我在《把栏杆拍遍》中发现了一片写诸葛亮的.散文,叫做《武侯祠前的沉思》,梁衡先生回忆了诸葛亮的那些瞬间,回忆了他离世后人们疯狂地为他修建祠堂的故事,他也有着和其他人同样的疑问:“为什么诸葛亮不取代刘禅呢?”他在书中是这么说的:“假如上天再给他十年的时间,他也许会再造一个盛汉;假如他少一点愚忠,真按刘备的遗言,将阿斗取而代之,也许会又建一个什么新朝。我胸中四海翻腾做着着许多‘假如’,抬头一看,诸葛亮还是那样安静地坐着,目光更加明净,手中的羽扇像刚刚挥过一下。我不觉可笑自己的胡思乱想。我知道他已经这样静坐默想一千七百年,他知道天命不可违,英雄无法再造一个时势。”
是啊,诸葛亮深知这一切已成定局,他无能为力,所以他尽他所能地做了,可终究还是失败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觉得《三国演义》似乎就是为诸葛亮写的,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关于诸葛亮的悲剧。
愿诸葛亮,永垂不朽!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三国演义》记叙了东汉末年至西汉之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个军事集团,为了独霸天下以至沙场厮杀的战乱时期。其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独霸一方、窥伺天下的乱世枭雄;解民倒悬、广施仁政的一代义主;横刀立马、勇猛绝伦的威猛大将;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军师谋士……然而,在这个人才云集的时代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赤胆忠诚的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写照;“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追随刘备;面对东吴的盛邀,他断然拒绝;白帝托孤,他全心全意辅佐刘禅;他“六出祁山”,只是为了兴复汉室;上表《出师表》,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诸葛亮的忠诚深深打动了我,令我敬佩不已。
从古至今,忠诚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屈原的投江自尽,以身殉国,是忠诚;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主,一身胆也,是忠诚;魏征敢于直言,向李世民进谏两百多次,是忠诚;岳飞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忠诚是一种美德,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歌颂它,传扬它!
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因为忠诚,他先身士卒;因为忠诚,他不怕牺牲;因为忠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忠诚,他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国家!虽然只有平凡的工作,但他却家喻户晓,受到全国人民的敬仰,就是因为忠诚。有了对国家的忠诚,他才用尽一生精力研究‘‘两弹’’,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忠诚对人们成就一番事业,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多了,像金钱、权力、名誉等利益,深深诱惑着人们。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从而不择手段达到目的,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有利可图,就将忠诚抛之脑后。这样的人,往往只能享受一时的利益,最终的下场都是身败名裂。
忠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逝的时光,社会改变,渐渐销蚀了忠诚的光芒。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腾飞的的重任,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违背忠诚,要使忠诚永放光芒。
忠诚,是青春冲刺的诺言,是生命履行的责任,是安身立业的根本,更是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质。让我们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忠于学业、事业的人,一个忠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4莎士比亚以往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得到人生的启示。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我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本事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并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并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我,自我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有一天,下课后,我和他各自拿出了自我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他不细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他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他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此刻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我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我因为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我因为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失去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