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精彩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精彩,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精彩1在《红楼梦》中,到访过大观园的宾客数不胜数,但是他们其中有一位却是特别的。她见证了贾府的荣光辉煌,同时也目睹了其衰败没落的过程。她和蔼可亲,纯朴直爽,又有着一双明亮,会观察的眼睛。分享农家趣事,牺牲自身形象取悦贾府上下,她的到来为沉重,腐朽,混沌的大观园带来愉悦和欢笑。她在大观园的角色从最初的受惠者转变为最后的拯救者。她的存在是《红楼梦》中惹人发笑,又促人深思的一大亮点。她就是刘姥姥。
刘姥姥在贾家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虽然与京城大家王家有着连宗的关系,但是知者甚少,两家早已疏远。但是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笔下,她却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形象,甚至有关她的谚语“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沿用至今。在小说中,作者用了第六回一整个章回来叙述刘姥姥初访贾府时的情景。之后又在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着重描写其第二次拜访荣国府,参观大观园的场景。在《红楼梦》近千个角色中,刘姥姥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曹雪芹用相当多的笔墨来突出她的特色,塑造这个人物?刘姥姥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太太?曹雪芹创造“刘姥姥”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我在下文中想要探讨的。
当我在网上搜索他人对刘姥姥的人物分析时,我发现大多数人都将其归为了一个“丑角”,其中张欣伯在其文章《再谈刘姥姥中》的评论最为犀利,他说道:“曹雪芹十分熟悉这种「打抽丰」的人物,也深深厌恶这种「打抽丰」的人物,所以笔端带著嘲笑……他是刻意糟蹋刘姥姥的。尤其刘姥姥二进荣府的时候,作者写他装疯卖傻,磕头跌跤,更把「打抽丰」的种。种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我却认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扮演的是一位带有正能量的形象。
在第六回中,曹雪芹是这样描述刘姥姥,将她带入我们的视线中的,他说:“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有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遂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这两句话涵盖了大量的信息,从中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到刘姥姥的情况。我们能从第一句话中看出,刘姥姥不仅是一位生活经验十分丰富的人,更是一位坚强的老太太。她没有丈夫帮忙,儿子孝敬,孤苦伶仃一个人凭着“两亩薄田”贫穷却又顽强地活着。从第二句中的一个词“一心一计”,我们便可以得出刘姥姥是一位踏实勤劳,热爱家庭子孙的人。之后当女婿因家中冬事未办,忧心重重,四处抱怨时,刘姥姥的一句话让我更加喜爱这个人物。她说:“这倒也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咋们谋到了,靠菩萨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的大智慧。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告诉女婿狗儿天无绝人之路,要正面对待自己的生活,而她想要去找过去连宗王家的举动,更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勇于突破困境的同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积极乐观,不怨天怨地,有勇气的老太太形象。她在第六回后文中,只身带着孙子前往贾府,与荣国府看门人沟通等行动更明显地突出了刘姥姥坚强勇敢,有毅力,开朗向上的特点。
而在三十九至四十一回中,刘姥姥的形象被更全面地刻画出来。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带了当令的瓜果蔬菜,很明显是对第一次进贾府时王熙凤的补给进行还礼。这个行动不仅体现出刘姥姥善良,知恩图报的美德,还体现出了她一个新的特点——机智。众所周知,在人们交换礼物,送、还礼物的`同时,其实是发展关系的最佳时间。往往人们在几次礼物的轮换后,距离被拉进,成为了朋友。刘姥姥这第二次进大观园的隐藏目的便在此——与王家打好关系的同时,与贾家的联系也更近一步。在贾家上下面前,她善于察言观色。与贾母对话开始时,一句“请老寿星安。”取得了贾母的欢心。仅仅从“老寿星”这个称呼,便不难得出刘姥姥深谙大户人家的长辈渴望长寿的心理,对人们尤其是富贵人家拥有着丰富的观察。接下来的几句“我们生来时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我们要也这么着,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不能。”,将贾母捧得心花怒放。从两位老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说话说得得体机敏,几乎把贾母的每个缺点都说成了优点。刘姥姥说话的艺术在刘姥姥向贾母,贾家各位公子小姐讲述农家趣事时也可以体现。她为了安抚贾老太太停止讲有关穿大红袄儿的姑娘抽柴火的事,她为了迎合王夫人与贾母的心理变出老妪祈祷重得孙的故事(恰好与王夫人和贾母失去贾珠,又得宝玉一事符合)以及第二天参观大观园刘姥姥投贾府众人所好,在饭桌上爆出乡村俚语,做出可笑举止的决定都显现出刘姥姥虽是农家老妇,实则明察秋毫的特点。从她和凤姐的一句对话“姑娘说哪里的话?咋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中清楚地突出刘姥姥会“说话”,也会“听话”。若她真的如同张欣伯先生所说是一个只会卖疯卖傻的老太太,她怎会说出这般有水平的话?在四十一回中,“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也帮助塑造了一位
可爱纯朴的刘姥姥。
然而曹雪芹不可能仅仅想要创造一个朴素,智慧,勇敢的老太太而写出了刘姥姥。这个人物身上一定还背负了能够影响,推动《红楼梦》进展和意义的作用。子息研读刘姥姥出现的几回后,我认为曹雪芹创造刘姥姥这个形象的目的有四个。首先,是为了突出当时上层贵族生活,大家生活与贫民百姓的劳苦生活间的巨大差别。农民是当时社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而刘姥姥作为耕作者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到贾府后,竟然将其看门的大爷称为“太爷”,由此可以看出贾家的显赫光耀,连这个世家中最底下的仆人都能被外人当作无比高大,有权势的人。这其中所折射出的阶级不平等,财富不平等,劳动与所获社会等级和报酬的不对等,让人不禁为刘姥姥感到遗憾和愤怒。其次,当刘姥姥对平儿感叹道贾家吃一顿饭的钱够农村人过一整年,曹雪芹通过数字和金额,为大家展现当时现实的情况,从侧面反射出贾府的挥霍,为其逐渐败落的原因做铺垫。再次,在第二次拜访大观园时,已经身为耄耋老人的刘姥姥面对还比自己小几岁的贾母十分自然地说到:“请老寿星安!”其中的心酸和无奈,有谁能够体会到!因此,曹雪芹通过写刘姥姥来向我们传达他对当时社会畸形的制度的惆怅,不满和关心。
曹雪芹写刘姥姥的第二个原因便是通过刘姥姥对大观园的拜访,向读者展现大观园的全景以及其中的布置和各住所的位置。你也许会疑问,之前贾政带着贾宝玉题匾时不是已经带着我们参观过了吗?但是别忘记,那时候大观园还没住人。随着这次刘姥姥的引领,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更亲切,更活泼,更有人情味儿的大观园。
第三个目的是为了从刘姥姥访大观园这个引子,来完整对妙玉的塑造。贾母在刘姥姥到大观园的第二天中午吃完饭后,将其带至栊翠庵参观喝茶。在妙玉看见刘姥姥喝了贾母的茶杯后,便在 ……此处隐藏3168个字……一直都以为所有的故事中男女主才是故事的核心,一个好的故事也只需要男女主就够了。后来啊,看的书多了,知识层面也丰富了,才发现那时的自己也真的是孤陋寡闻了。后来,我又读了一遍这个故事,这个如同于宫廷剧的故事,一个家族的从兴昌到灭亡的故事,再读时带给我的感受,与初读时相比,却已截然不同。
这个故事如同神话一样奇幻地向我们展开而来,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在京城大户中含玉出生,因此取名为贾宝玉,宝玉天性顽皮,不爱读书,因有众多的姐妹,虽说并不都是亲血脉,但她们一起跟宝玉读书写字,倒也关系处的很不错。贾母有个女儿,嫁出去后生了个女孩,唤作林黛玉,她从小体弱多病,但却聪明秀丽,父母视她如珍宝般抚养,岂料黛玉的母亲早年因病去世,父亲怕照管不周,黛玉便被接到了贾府,由此开始了和宝玉的一段感情故事。话说宝玉黛玉第一次相见时都互相感觉对方眼熟,这里便也为下文两人的爱情做下了铺垫。不久后,宝玉生母王夫人的同母姐妹薛姨妈也带着她的儿女入住贾府与王夫人叙旧,她的女儿薛宝钗,生得肌肤润泽,举止娴雅,悟性十分高,与宝玉黛玉这些人便也很快地玩在了一起。林黛玉进了贾府后,贾母疼爱她,众姐妹与她交好,宝玉对她自是更加关怀备至,她倒也是舒心。这样的地方,知己陪伴左右,欢声笑语,我想我也是羡慕的吧。
事情没有永远的平静,一切的沉默不是爆发,就是灭亡。不久后,贾府也倒发生了一件大事,便是大小姐元春入宫为元妃娘娘,初得此消息时,所有人都因此而高兴不已,但没有人知道这也是悲剧的开始。宝玉和黛玉日日相处,情义愈深,后来也便难舍难分,起初认为这是正常的兄妹情,倒也无什么。后来黛玉听说到宝钗小时候有个和尚说她是金命,必须要嫁个有玉的男子,黛玉一想到宝玉有玉,心中便不快。自此后,宝玉只要和宝钗有交往,黛玉知道后便不想理睬宝玉,常常心中不开心,加上初来时,贾母对她关怀备至,她与宝玉迎春探春一行人十分交好,日子过得也是称心如意,可偏偏又来了个宝钗,长得美若天仙,论起吟诗作画,一点也不逊于林黛玉,而且宝钗善解人意,不比黛玉这般总耍小脾气,因此贾母和众姐妹自然会分一些关心给宝钗,这就另黛玉闷闷不乐,再想起金玉良缘便更加不开心,日子久了,便日日以泪洗面。后来经过一番相处沟通后,两人都互相明白了彼此对自己的心意,倒也给了黛玉心中一些慰藉,可是贾母却丝毫没有让两人在一起的意思,黛玉晚上睡了后做梦梦见贾母让她嫁给别人,宝玉为了证明自己对黛玉的爱,便掏心证明,梦醒后发现宝玉这一晚上睡觉时大哭心疼,这让黛玉心中也久久不能平静,本就体弱多病,一咳竟然咳出了血。后来偶然有听到丫鬟说宝玉定了亲,本来她就一腔心事,这下更是千愁万恨,涌上心头,一想到自己的爹娘都去世了自己孤苦一人,就想着与宝玉为伴,可曾料想,宝玉也定亲了,便一心想着求死,之后便眼不见心不烦了,从此就开始折磨着自己的身体,宝玉来看望她两人相互寒暄,却是亲极反疏了。贾母王夫人以为她是旧病复发,又不知她的心病,黛玉后来吃饭也愈来愈少,不肯吃药,身子果真虚弱之甚。后来黛玉听着宝玉成亲之事有假,病竟好了,贾母等人对宝玉黛玉的情意也猜出了十有八九,但她们最终商讨还是认为将宝钗许配给宝玉最妥。
一段安静日子后,祸不单行的日子也真正来到了,元春忽然暴病去世,宝玉突然丢失了玉而神魂失散,像个呆子,大老爷王子腾赶着进京,路上遇病而亡,寻玉无果后,王夫人因担心宝玉也倒在床上,在接二连三的事情下,贾政也被皇上派去做江西道台,家中事情繁多,却又不敢延期上任。此时贾母最终做了决定,将宝钗许配给宝玉,为宝玉冲喜,却将这件事彻底保密,为了让宝玉服从安排,欺骗他娶的人是他心心念念的林妹妹,人算不如天算,黛玉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她这次也真的是非死不可了,她已经没有了活下去的期盼了,最终在宝玉拜堂的那一晚,黛玉也含恨走了,在她最爱的人娶了别人的时候她离开了这个世界。宝玉最终也知道了自己娶的人是宝钗,他也知道了黛玉死了,他也清醒了过了,前所未有的清醒。后来,贾府被抄,贾母也没熬过去世了,凤姐自知罪孽深重,也撒手人寰。可能宝玉仍旧放不下他的林妹妹,他也不想在留在这个已经没有他值得留恋的家里,他也走了,正如他说的“走了走了,不用胡闹,完事了!”
黛玉走了,因为她仅仅拥有的宝玉已经不是她的,她却已无力挽回,所以她含恨走了。宝玉走了,因为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林妹妹已不在了,他应该很痛恨大家的谎言,可他却不能怪罪于他们,所以他就让自己也走了,也不用再计较胡闹什么了。
第一次看到黛玉死的那晚上,我哭的泪流不止,我对黛玉感到同情,明明在自己都要死了的时候,说爱她的姥姥也还再误解她,只是想让她遵循自己的安排。我也感觉这样的故事真是可笑,在黛玉死的`时候恰好却是她最爱的宝玉娶了别人的时候,而宝玉还不知道。我也心疼宝钗,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嫁给了并不喜欢自己的人,最后落下孤身一人的结果,以前恨她是因为有她所以宝玉黛玉不能在一起,可是她也是最可怜的那个人,就算没有她,还会出现第二个宝钗,第四个宝钗,她不过是个牺牲品罢了。
宝玉他厌恶读圣贤的经典,拒绝走封建时代的路,可以说他是封建家庭的反叛分子,可能他有一丝毫的能力让所有的事都可以不同,但他还是输了,他的爱情甚至他的灵魂却在封建迷信的摧残下夭折了。
黛玉她是宝玉的知己,同宝玉一样,对封建教条有天生的反感,可是她无力对抗,只能含泪而终。宝钗她是封建淑女的典范,谈吐不俗,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博得赞颂,可她却也是封建迷信的牺牲品,她将自己的一生都搭在了里面。
我喜欢作者曹雪芹对这篇文章最开始的写法,也喜欢续写者高鹗后来对这些人最终命运的安排,我也明白了所有的故事结局不一定都是好的,所有的故事也不能仅仅只有男女主人公,也许是前面欢声笑语中的明示与暗示让我记忆这么深刻,也许是这种悲剧式的结尾给了我这么深刻的影响,总之从书中明白的一些道理,我却是永远也不会忘了。
他们的爱情是伟大的,也是卑微的,他们没有了彼此就根本没有了灵魂,这样的感情值得我们感动,值得我们赞颂。可我不明白的是,黛玉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要让自己的爱成为所有人思想的牺牲品,为什么就想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去做努力,以前感到她可怜,现在仍旧觉得她可怜,无非还加了一些痛恨罢了。对于宝玉,我认为他是有能力做抗争的,可是恰好他病了,所以也失去了机会,当他真正意识过来时,他却已经失去了最爱的人,所以,我也痛恨命运的不公。
最终黛玉因病而逝,宝玉尘缘已尽,贾府不复存在,从前的吟诗作对,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包括痛苦与灰暗也都消失了。也许这个故事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不过是“红楼”这个地方的一场梦罢了,一群人在这里经历了欢声笑语,生死离别,直到最后终究曲终人散,该在的人都不在了,那个地方也不是曾经的地方了,以前发生的种种事情,不过就是一场梦而已,梦醒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生活又岂不是这样,复复杂杂的人生不过就是一场场简单的梦,一场美好的梦,需要梦的参与者的努力,这份美好才能更加持久。一场坏的梦,需要梦中人的去坚持解决梦中的问题,才会让这场梦变成一场好梦,不管好梦坏梦,人生就是需要我们去敢于努力,敢于坚持,敢于反抗的,那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持久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