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本课一开始出示情境图,写出除法横式,我就直切主题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马上就有学生“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我就追问他们,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我出示了一个完整的除法竖式,学生很惊讶,啊,是这样的啊,他们发现原来除法的竖式是与乘、加减有区别的`、是特别的。学生产生了疑问,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也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最后碰撞出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我觉得在一开始直接给出了横式和竖式,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竖式,了解竖式,便于学生分析、发现知识规律,避免给学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识印象。教师适时引导,让其探究。
在练习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现象,如在写竖式时学生数位没有对齐,有些同学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有的同学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既对新知巩固练习,加深了同学的印象,又起到同学互相帮助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本课在在学习了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以及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引入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了解运算的运算顺序,才能为后面更艰深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复习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学生明确是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初步体会到了要先算小括号面的.。我让学生独立进行尝试计算,并出示学生的不同的计算过程,再进行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归纳出结论,也品尝到了获取知识的乐趣。
在做第49页做一做第2题时,我让学生比较每组的2道算式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小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进而巩固了新知。
从学生做的作业情况来看,计算准确率不是太高,还得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教材只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例1用为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在设计时,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动手操作,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动手探究思考的过程。采取让每个学生动手“分一分”,这是一个充分感知的过程,是认知的第一手素材,必须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在集体展示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以众多学生合理分类中,提炼出“每份同样多”——“平均分”,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体现知识来源生活及运用于生活,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理建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中的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课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 ……此处隐藏4170个字……位进的数,还要记得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
这节课我鼓励学生自己进行估算,再引导学生探索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这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算法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一、教学中以旧知识的复习引入新授教学,让孩子通过旧知识和新问题的比较,探究新的方法。课堂中注意算法的交流,同时加强练习(板书),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在提高正确率的同时提高计算速度。
二、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单纯的归纳计算法则让学生记忆效果更好。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中总结计算方法,自主讨论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相互交流计算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对连续进位算理的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了计算的过程。学生能清楚的表达计算连续进位的时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堂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在估算和连续进位这两个知识点后分别安排了一组练习,将书上的习题有效的整合,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一、改变教学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教学时准确的掌握教材要求,对教学原本素材进行改编。原本教材所创设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无法引起学生产生太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创设了新的情境——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这样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时间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深刻感受和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时间,学生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去讲解,并设计一些关于本课所学的数学活动去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时、分的实际长短,明确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动手操作,利用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课上,我设计了大量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做中学。我还准备了钟表模型,然后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们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中主动探究和学习新知。
四、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
最后适时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及成功返回,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资料,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教育。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我利用课件“猴妈妈分桃”,创设教学情境,引入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合作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法中通过用摆小棒的方法求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获取新知,有的用依次减的方法、还有的用乘法口诀,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在比较中选择简便的方法。这样即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但学生在选择求商的最佳方法时出现分歧,说明学生择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我要加强培养。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以活动促发展。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要上好一节课不但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恰当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整节课注意到了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获取新知、发展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首先我用摆一摆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倍”的知识。
在出示课题后,我引出课本主题图,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本课的主题图,做到了尊重教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教材在“倍数的认识”之后进行的一个内容,我讲完本节课后,感受颇多,现在反思如下:
成功方面:
学生学习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1、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教师给主体图,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信息,并提出他们可以想到的问题。
2、在练习的设计上层次分明,从简到难的层次感。
3、重于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教学源于数学有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课的教学中,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帮助米奇请客的问题等。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这些是我认为本节课中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1、在学生同桌合作提问题后,师只是让一个学生说出了问题,并没有再问其他的学生,其实在师巡视时就有几个学生说出了好多问题,那时候我完全可以列完算式后在让学生提出问题,更深的拓展一下,可是我怕后面时间不够用,所以没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2、在倍数关系上强调的少了些,反而隐藏在内的.“几个几”的运用强调地多了些。
3、板书设计上只注重了问题的出示,条件的出示却忽略了,给人的重点弱了很多。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通过反思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取别人之精华,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