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卡》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凡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凡卡》教学反思1《凡卡》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一、巧妙而别有用心的导语
“孩子们今年你们几岁了?算算有几天就要毕业了,回首童年你能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大部分孩子都说是幸福的、快乐的……简短的几句话却为学生很好体会主人公凡卡的痛苦童年打好底色。我让孩子讲述童年故事来抓住孩子的心,创设童年情境说感受引导学习凡卡的童年,形成鲜明的对比,注重情感体验。这个精彩的导语在课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亲切自然地进入到学习探究中。
二、长文短教,让学生走进文本
《凡卡》结构复杂,如果面面俱到的处理一节课很难处理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巧妙的以“从哪里语句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为主线展开教学,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的方法,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段第8自然段——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体会什么样的打叫毒打?怎样被捉弄?吃的什么?穿的又是什么?然后层层深入指导:在这样的毒打下,你看到了怎样的凡卡?凝固的文本活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主人公仿佛血肉交融,化为一体。她把读书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凡卡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
三、指导朗读,引起思想共鸣。
语文教学主要借助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指导读的方式多样,富有变化。
如学生谈到第8自然段,老师问“这一段哪一个字揪着你的心?”引导学生抓住“毒”字,联系下文在书上画出毒打的词语?
接着教师出示句子“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孩子们怎样的打是毒打?”引导学生抓住“揪”、“拖”、“戳”等词进行解读的同时展开想象。当学生说到老板娘拿鱼嘴直戳凡卡的脸,师再次点拨:同学们,摸摸自己的脸,说说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当学生逐渐明确凡卡的信不会寄到爷爷手中,而爷爷即使收到也不会来接他时,我引导学生轻读——“我们怎么忍心惊扰她的美梦,让我们轻一点,让可怜的孩子的梦做得更长一些吧!”学生在轻轻地读,悲伤却是沉甸甸的。
四、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课堂上在突破难点,凡卡在乡下的乐更反衬出凡卡的苦,此时我的引导不不到位。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读出爷爷和凡卡在乡下的苦。所以课堂上有学生认为爷爷会来接凡卡,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主要是我备课不充分所致,课堂反应不机智。
2、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教学设计中学生自我探究时老师的引导不够,学生的通篇思考驾御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3、情感教育不突出:
虽然作者抓住了课文重点(第八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体会也不是架空的。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用词的准确及表达方法)。
《凡卡》教学反思2文章很长,课时却有限,这样的时候,倘若贪求面面俱到,教学将又冗长又乏味,同学收益甚少。
因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学,我这样设计并实施教学:
1、初读课文伊始,就抛出问题:“用一个词语表达你初读本文的最大感触。”同学很快纷纷表达:震惊、伤感、同情、悲哀……由此,迅速导向同学集中关注文本的情感,并将自身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
2、然后,就“从什么地方感受到‘震惊、伤感、同情、悲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一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以点带面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并反复研读相关的语句,既紧扣情感,又明晰文章主线;既读懂内容,又感染情绪。
3、接着,再让同学就自身最有“震惊、伤感、同情、悲哀……”感触的语句通过朗读表示自身的情感体验,同学自然地喷发感情。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倘若面面俱到,或逐段讲析,自然枯燥乏味,毫无特色,弱化文本自身的感染力,以上处置,则较好地突破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时间、空间关系复杂的难点,实现了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因而,教师深入涵咏文本,正确地处置、掌握教材非常重要。
《凡卡》教学反思3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
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 ……此处隐藏9949个字……”细想,怎么在厨房里睡觉,怎么睡?同时也指了俄国的地理位置,结合课文“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一句感受那里冬天的气候,一件“宽大的羊皮袄”能在晚上御寒吗?学生受了启发后,有的从“65岁,瘦小”等处进一步感受到了爷爷的无能为力。学生B:爷爷为凡卡在乡下找个工作,何必要送到城里来?学生C:鞋铺的学徒生活那么悲惨,为什么不让他做其他的工作?学生D:他们这样对待凡卡,当地警察怎么不管?学生看似天真的提问,但为我点明了教学的灯,关键在于让学生认识这个黑暗的社会,这个不平等的制度。有学生在书信的最后写上了日期“20xx年4月27日”,他们懵懂的是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于是我们想到了过去所学到的有关孩子悲惨命运的课文,那个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个被活活打死的“小音乐家扬科”,还有被马车轧死的“小珊迪……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凡卡在哪里做什么样的工作都逃不出悲惨的命运!
这么一节支离破碎的课,把那么长的一篇课文给完全扯碎了。但我觉得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中,他们对课文的感悟还是在层层深入。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中说语文是最有灵性的科目,孩子马上要毕业了,学了六年语文,教他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最终目的吧!
《凡卡》教学反思14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目的地进行分层训练: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到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笔给课文写“眉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到现在的能搜集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并能独立进行处理,孩子们自学语文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条活学语文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架一座联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1、内外拓展:
以课文为载体,向课外拓展。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 ,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很自然的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会中,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前后沟通,互为参照,形成共鸣。
2、两头延伸:
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从中多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如教学《凡卡》一文,进行小结后,许多同学都对小凡卡悲惨、无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气愤。我便趁势让学生写续写。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学对家长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议,我就让学生把这篇优秀的课文推荐给家长们看,并以书信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共同朗读课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还发现,现在孩子们接受到的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不和谐,比如电视机里胡编乱造的《东游记》,课外读物的“谈情说爱”,网络世界的刺激等等都冲斥着学生的眼睛,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导学生读名著,推荐性的看中央八台的“老片新看”,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凡卡》教学反思15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两者始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凡是效率高的语文课,莫不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而反观那些失败的教例,则与教者对主导作用的错误认识不无关系。
现结合教学《凡卡》的实践,谈几点想法:
一、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实际,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使教师的“导”富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课文都不是从零开始的,一是学生有极大的自学可能性,二是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学生往往在教师教学一篇课文之前就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先期感受和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目标才会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起他们“跳一跳摘到桃”的欲望。
上课时,学生已出乎意料地将《凡卡》这篇长课文读得十分流利。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即以“你在预习中还有什么收获”的问题来进一步摸清学生“底细”。学生大多数交流了自己理解了哪些生字新词,比如有一位男生说:“‘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打’,仔细读了课文第8节,我觉得‘揍’不是一般程度上的‘打’,像文中老板拿着皮带那样的‘打’,才算得上‘揍’。”还有的说“这是契诃夫写的一篇小说,他用写信的形式来写凡卡非人的遭遇,构思真是巧妙!”等等。一番热烈的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优化,主要是做了“减法运算”:如要求理解的新词,凡学生已自己读懂的就无需再讲;再如学生已经熟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也相应作了调整,教师只是对“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等难以读顺的名字稍作指导,把重点落到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上。实践证明:这样做既顺应了学生学习需求,更能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创设平等、民主的氛围,使教师的“导”富有活力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就表现为能积极提问、主动探索。我在实践中深深感到,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不但体现了教学民主,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让语文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上《凡卡》时,除了欢迎学生随时质疑外,我还特意在学生交流完预习所得之后让他们质疑问难。当时学生提问很热烈,带着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①“楦头”是什么样子的?“一普特重”到底有多重?②第一节作者称“凡卡”是“凡卡·茹科夫”,而在信里凡卡又自称“伊凡·茹科夫”,“凡卡”到底叫什么?③这么冷的天气,星星怎么会“快活地眨着眼”?“许多小枞树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这一句又如何理解?④凡卡为什么要写信给爷爷?作家为什么不直接让他逃回乡下去呢?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表现出学生思维“走势”。特别是③④两个问题,与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训练重点“体现人物的内心”紧密相关。如果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探求答案,那么既可以解决疑难,又可以使教的要求转化为学的内在需求,效率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因势利导,指明下面的学习就是要体会人物写信时的内心世界,并指出同学们提的两个问题到时就会迎刃而解。
我始终相信,教师只有通过艺术的“导”,学生才能主动、高效地学习,也才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