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02 15:15:08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得知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跑到学校,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人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简短而悲壮的会议,立即决议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结束。”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学生来得并不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向他们宣布了学校的决定。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但没有一句话。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如今怎么舍得离别呢!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听到。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2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初一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引导。

【教学建议】

一、教学理念

1、“长文短教”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可学点、可教点较多,教学设计时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读写相联系,以读促写作。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⑵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2、情感目标:

领会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发展目标: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三、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

2、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文章,你知道这段历史吗?本文体裁是什么?

师生交流: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

(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二、教学过程

1、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⑴ 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⑵ 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此处隐藏15930个字……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网上资料整理,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

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谈抗日战争,讲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然后询问:“你们觉得他们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不能,我们中国人怎么能成为他们的奴隶呢?”又有学生意犹未尽的说了句:“小日本,办不到!”我一听,情绪有了,就继续说:“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语言,我们不也一样吗?”学生们沉默了。我顺势引入新课:“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

这个导入使学生入境了,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吧。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4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感到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再接触这篇课文。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得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诵读课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郎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郎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郎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认识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相信会有更大的进步。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5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我反思以往的教学:因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教法做个如下改变。

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深入共感,激发共鸣。七年级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