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31 04:30:09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8篇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 预设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介绍的各种灯的语言,了解它们的作用;

3、 初步掌握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各种灯的语言,了解它们的作用;

难点:初步掌握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三、 教学准备:

推荐阅读文章(电脑、投影)

盒子一只

头灯一个(头灯:野营用具,可用松紧带绑在头部照明,设有两道开关:一道开关长亮,另一道为闪烁开关,用于呼救或警示)

四、 教学过程: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将头灯藏入盒子,请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猜不出

教师将灯打开,使光透出,请学生猜。——猜出是灯

教师出示头灯,戴在头部,演示其用法,并讲解:

这可不是一般的灯!这是头灯。将它戴在头上可以腾出双手来做其他事,适用于野外夜间行走。头灯有两道开关,一道开关长亮,打开另一道开关,灯就会闪烁。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不公布答案,暂时保密!

这个答案你们自己也找得到。打开课本学习第13课,自然会找到答案。

2、 揭题——《会说话的灯》——齐读课题

提问(灯怎么说话?什么灯会说话?……)

这节课就请大家当当小科普员,一起研究研究会说话的灯。

3、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范读。反馈:听了一遍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指名随意说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会说话的灯?(用双横线划出)

指名反馈,板书

4、再读课文,归类(分段)指导:

A两类:马路上会说话的灯(红绿灯、车灯)/ 夜晚会说话的灯(航行灯、灯塔、飞行灯、红灯)

B三类:红绿灯/ 车灯/ 夜晚会说话的灯(航行灯、灯塔、飞行灯、红灯)

5、研读课文2——9自然段:

(1)分组自学

出示小科普员自学建议:

A、第2——9自然段:感情朗读,用波浪线划出灯说了些什么。

B、最感兴趣的灯:美美地读,与小伙伴交流、研究,准备接受同学的咨询,解答同学的疑问。

C、其他内容:找问题,质疑,考核其他小科普员。

(2)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6、作业:字词抄写作业,选做作业本相关作业

推荐阅读相关文章

五、 板书设计:

13、会说话的灯

红绿灯

车灯

航行灯

灯塔

飞行灯

红灯

  第二课时

一、 预设教学目标:

1、 能仿照例句,用“不仅……还……”写句子;能给句子加顿号;

2、 能仿照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介绍相关科普知识;

3、 进一步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仿照例句,用“不仅……还……”写句子;能给句子加顿号;

难点:能仿照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介绍相关科普知识;进一步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四、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看拼音写词语:交叉、船舶、桅杆、免得相撞;

2、 学习顿号的用法:

(1)感情朗读第2——9自然段。

(2)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灯会说话

出示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说话!

指名说,板书[红绿灯 车灯 航行灯 灯塔 飞行灯 红灯]

指导顿号用法,板书顿号

3、 学习用“不仅……还……”写句

灯仅仅是用来“说话”,表示某种意思的吗?——不是

别忘了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用处还是照明和美化环境。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意思?划出来。读句

灯不仅能照明,美化环境,还会跟人们说话。

句中什么词语连接了灯不同的作用?加着重号。

能调换顺序吗?

4、 仿写练习

(1)要成为合格的科普员,还必须通过下面的考核(任选一种):

A、改写:选择文中写一种灯的内容,用更生动有趣的方法来写;(如运用语言)

B、加写:你还知道哪些会说话的灯?像作者那样生动地向同学介绍一种或几种。

C、换写:《会说话的_______》例如:颜色、图画……

(2)学生写作

(3)反馈交流

5、 揭示谜底

头灯的谜底在哪里?

读课文第10自然段。

教师揭开谜底

6、作业:继续完成或修改写的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劲”),练习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4.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桥、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感悟、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丰富含义。

教学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了解诗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启发,入情入景。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次与朋友谈起江南,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始终盘旋在他的脑海,尤其是家乡的桥,于是他便提起笔来写下一篇文章——《家乡的桥》。

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写):家乡的桥。

二、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或参考认字 ……此处隐藏11849个字……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