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孤独》读后感(14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记得那是许久之前,我百无聊赖地坐在桌边,脑海中一下子闪出“百年孤独”这个词。登上当当网的“外国名著”栏一看,同样的书名竟赫然显现在首位。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不管怎样,从此,我认识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翻开《百年孤独》,一种熟悉感扑面而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枪队时,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河边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在那个夏天里,我一边
咬着酸奶勺,一边慢慢地品味图片书中所叙述的一个家族历时百年的兴衰起落。阳光穿透绿叶与纱窗,斑驳地洒在我的身上,仿佛也洒在了河岸边晶莹的巨大冰块上,洒在了香蕉园里的枯枝败叶上,洒在了那一卷卷等待破译的羊皮纸上。
因为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所有成员似乎都不曾摆脱过孤寂,当看到“这孩子命中注定将要重新为这个家族奠定基础,将要驱除这个家族固有的致命缺陷和孤独性格,因为他是百年里诞生的所有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出生的婴儿”一句时,我不禁由衷地感到高兴——或许这个家族的希望之光出现了,却没有想到那只是回光返照。不久,由于近亲结婚出生的.婴儿被大批蚂蚁吃掉,结尾写道:“羊皮纸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陆上出现”。我沉默了,为结尾的回肠荡气所深深震撼,也为一个始终浸没在孤独中的家族的没落而伤感。
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我还是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巨大的家族会在百年之内迅速地衰落?是因为香蕉公司的入驻使得马孔多不复当年的淳朴,图片也是因为那流淌在几乎每个家族成员静脉里的孤独。
《百年孤独》让我喜欢上了魔幻现实主义,也喜欢上了加西亚的文风。几天前,我在网上订了《百年孤独》的序篇《枯枝败叶》以及《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满心期待着新书。而就在书送到的那一天——这个星期五,4月18日的凌晨,加西亚在他墨西哥的家中与世长辞。这消息来得如此之突然,以至于我几乎无法相信。
加西亚马尔克斯走了,但他的身后却没有也不会遗下百年的孤独。因为,加勒比的鸽子会飞越哥伦比亚的上空并抵达她想去的任何地方;安第斯山的雄鹰也会振翅翱翔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2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变了世界文坛。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尔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里亚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尔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尔孔多的乡村中。把布莱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3“文学是为了嘲笑人们而做出来的最好的玩具。”这句话是最后那个和阿玛兰塔·乌苏拉爱的死去活来的奥雷良诺的朋友阿尔瓦罗说的。那么加西亚·马尔克斯写这本书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仅仅是拉美的历史。
今天下午在图书馆一口气读完了最后四章,其实早在读到老阿玛兰塔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不安了,虽说之后的家庭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另一种形式的家业,可是那种浮躁虚华正是预示从波峰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讽。这个时代就这样没落的开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语言讲着看似与他无关的故事,语气里没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夹杂着弱弱的同情。每个人孤独的方式都不同,却又是一脉相传。这个家里是由女人来支撑的,所以孤独就显得风情和动人了。
然而,他是这么嘲笑的。追求科学与外世界的被科学和超脱的精神折磨而死;环球漂泊见多识广的最终还是回到这里离奇而死;一心操守家业,默默打理内务的被煎熬而死;参与战争、起义和游行活动的因对斗争的恐惧而死;纯真的升仙,恶俗的堕地,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全部被意识卷走,剩下干扁腐化的躯壳。
最后得知墨尔基阿德斯为这个家族早就准备好密码羊皮书,我仿佛看到了长满绿斑的吉普赛老头闪着黑色浑浊的眼睛嗤嗤地笑,笑这个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缓缓地进行。每个布恩地亚家族成员和与其有关联的外人本都拥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处互相烘托,却在暗处抵消。让孤独占了上风。
我们在看着,仿佛自己成了最后的奥雷良诺,阅读一本已经铺叙好的镜子,在镜中是否看见自己与周围不断的执拗着,孓然一身。我们按照作者设定好的路线笑着小说中人物的愚蠢,笑着不同民族的无聊,笑着旧时人们的落后。但自己是否真的就那么精明发达?我们的本性就是旁观者,却没法旁观自己,这部书终于反射出作为旁观者的卑劣。
我们被同情地嘲笑了,不过我们还好有这面镜子,看看自己僵硬的表情。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4《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的一部杰作,他因这部伟大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使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那些由于愚昧、保守、落后以及情欲所造成的孤独,表现了一种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这种孤独的民族性成为阻碍民族或国家进步的一大障碍。
我是在几个月前阅读这本书的。书的开头是那样的奇异——“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 ……此处隐藏5534个字……旁的人讲,这样一个人若是在适当的环境里(和科技发展接轨的环境里),必定是科学研究之奇才。后来慢慢读下去,百味陈杂,对他最好的评价就是他死的时候有人说的那句:“我来参加国王的葬礼!”,他的确是这个孤独家族的国王。
说到孤独,叔本华说:”人生的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这个家族里的人似乎都是这样,辗转反侧,都没有一个人得到内心的充实(可能第四代里的蕾梅黛丝是个例外,这里我没看懂)
读这本书,我感觉不用带着主观的色彩去读,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发光的地方,但同样又没有人是完人,可怜、可悲、可敬、可叹,可是你又没有时间去感叹,作者拖着你一路小跑,于是你看他们的故事,时光在字间穿梭,这样一个人的形象会在你的心理不断地完善起来,但同时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这也许是我阅历不够的原因吧,所以说:似懂非懂,还得交给时间来琢磨。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2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写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兴衰史。七代人,曾经轰轰烈烈,却始终逃不掉的是孤独。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曾经是族长式的人物,受人爱戴、敬重。吉普赛人的到来,打破了小镇的宁静,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神奇,让大家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但最终,这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因失眠症而发疯,被绑到院中的栗树下面,孤独终老。
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奥雷里亚诺,几乎终其一生都在研究马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破译了其中的密码,却是整个家族百年的兴衰史。羊皮卷的首页上显现的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将需要寂寞来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前是迷茫,孤独后是成长。面对孤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排解。乌尔苏拉的动物小糖果;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作坊中反复做小金鱼;奥雷里亚诺第二的狂欢,每天11点抵达的火车为他运来一箱又一箱的香槟和白兰地;阿玛兰妲购置优等麻纱,织布为自己缝制寿衣,织布就用了四年,扣子缝上又拆掉。
百年孤独,展现的是在时代大背景下,最平凡人的无奈与挣扎。每个人都有着不起眼的平等,所以不要错过生命中闪耀的机会。正如马尔克斯说:“别错过机会,因为人生比你想象中的要短。”
《百年孤独》中有一句话震撼人心:我们笑着说再见,却知道再见遥遥无期。我们一生中有多少次遇见,就会有多少次别离。有时候的再见,或许就是再也不见,一转身,可能就是一辈子。缘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缘来时,天涯海角的人都可能多次偶遇;缘散时,哪怕住在临街也不再相逢。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珍惜拥有。
每个人都经历过孤独和迷茫,当你身陷人生低谷时,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你真的孤独了,不必担心孤独,而是要学会享受孤独,遇到人生的坎坷坦然面对。我们不能活在过去,什么时候出发也不会晚。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3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更像是空虚的灵魂。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从书中的人物身上读到了我们在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屡败屡战的、不屈不挠的科学家,他有无穷的想象力和毅力。他是所有科学先驱的反映,狂热而冷漠,鲁莽而冷静,探索的欲望和放弃的念头,各种矛盾的性格一个接一个地反映在他身上。
他试着用磁铁挖金子,他试着用望远镜当武器,他试着把水银熔炼成金子。他的努力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甚至他每天和他住在一起的妻子乌尔苏也反对他的努力。
但当他揭露了生活中的所有秘密,他被当作疯子,绑在一棵栗树的树干上,很快就被遗忘了。
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用这句话来表达对所有拓荒者的'深切同情。
乌尔苏是个勤奋的工人。在这个偶尔混乱的家里,她是家里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柱。她从来没有享受过唱歌的乐趣,也没有享受过玩耍的乐趣,她的劳动把她紧凑而孤独的生活像拼图游戏一样拼在了一起。
她无处不在。她的身影出现在家具迷幻的反光里,出现在朴素的世界里,出现在糖果小作坊的喧闹声里。她是空灵的,就像一个亡灵来到地球上,通过劳动来赎罪。最后,随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掉进了记忆的深渊。
作者写出她冗长的一生,同时也是对哥伦比亚所有孤独的劳动着的赞歌。
至于最孤独的先驱者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他一生发动了大大小小的三十二次起义,结果却毁了他为恢复往日生活而创造的战争果实。
他逃脱了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处决,被任命为革命军队的总司令,却只换来在马孔多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生活像飓风一样强大,像静水一样孤独。就像那些在哥伦比亚为自由而战的人一样,无论他们生前做了多少事,大多数人死后都会忘记。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4最近读了一本书《百年孤独》,第一次看这本书,立刻被书名和各种复杂的人物,以及莫名其妙思绪所吸引。孤独构成了这本书和所有人物的基本格调。整个布恩迪亚的家族呢,都是不太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天不与人说话,有的为做一个目标疯狂的去做,并不考虑彼此的感受。他们渐渐的使整个家族与世界隔绝,疯狂的导致家族的一个人绑在树上,最后被蚂蚁吃掉。这种冷漠孤独的状态让人心酸。让你会为之沉思,他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都市里,每天都是繁华热闹,但在繁华热闹之后还是感到一丝难以抗拒的孤独。虽然网络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每天在重复的模式中找不到真实的自己。唯有自己在安静的角落里,静静的看书的时候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乐趣。我对家族的一个女性——乌尔苏拉印象非常深刻,她为了与孤独对抗做了许多努力,但孩子们却依旧走向孤独的深渊,投入孤独那冰冷无情的怀抱。最后她仍然无法战胜这种孤独,她的坚强使我震惊,家族中每一个人都被孤独包围着。慢慢的走向一个孤独的怀抱,可她并没有放弃,直到她死亡,她也没有放弃,她要把家人从孤独中唤醒,帮助家人摆脱孤独的怀抱。家族中的其他女性也慢慢走向孤独,只有她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的信念,而不被卷入这混乱的迷失生活当中,她没有迷失方向,她找到了自己并坚定的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们生活在充满阳光和诱惑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的诱惑包围着。但真正能不被诱惑的人又有几个呢?突然感觉能不被诱惑的人,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也被乌尔苏拉抵抗孤独的决心勇敢而感到荣耀,乌尔苏拉从不退缩,在恶劣的环境下自强不息,活出波澜壮阔的一生。由衷的佩服她,学习她顽强向命运抵抗,终于活出自己的.灿烂。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笔下的充满着神话和幻想的一部经典的作品。这本书虽然有点难懂。但读起来会让人回味无穷。非常喜欢里面一段经典的语句是: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希望你读到这本书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