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时间:2025-07-19 17:24:09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知道经典的成语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

按图索骥

这个典故载于《汉书.梅福传》。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有一天,在看见一只大蟾蜍,他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爸爸,这是一匹良马,眼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伯乐知其子之愚,转怒为笑地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无法驾驭)。"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2

暗中摸索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3

安如泰山

这个典故见于《文选.枚乘》。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想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诸侯拥有地盘,又有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官吏的权力,加之有的恃亲骄横、贪得无厌,野心膨胀,对中央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封的诸侯王中,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他"招天下亡命",冶铜铸钱,占城五十多处。并宣布吴国不收农民的赋税,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到吴国谋生,在势力与野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刘濞准备谋反。这时吴王手下的一个郎中(官名)枚乘上书劝阻。书中说:"你(想谋反)的想法是很危险的,难于实现。但如果改变想法则易于反掌,安如泰山。但吴王刘濞不听枚乘的劝千。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4

1.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2.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3.废寝忘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沈诸梁的封地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楚国令尹、司马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5

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启发】

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6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聪明的小男生,他只有十岁。一天他一个人出去玩,结果他走进了一个森林里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到傍晚的时候,小男生很饿很饿了,他很想吃妈妈做的饼,可这时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能吃到妈妈做的'饼呢?于是聪明的小男生就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饼,还在饼上点上芝麻。小男生看着看着,好像就闻到了饼的香味,他想着自己平时吃到的香喷喷的饼,想着想着小男生就觉得自己不是特别饿了,他又沿着一条小路走。很快小男生的爸妈就找到了他,于是聪明的小男生回了家,还吃到了真正香喷喷的饼。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7

安步当车

这个典故原载《战国策.齐策》。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颜蜀的人,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宁愿隐居在家。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他并用十分傲慢的口气说:"蜀,过来!。"蜀站立不动,也叫道:"王,过来,"齐宣王大怒,高声喝道:"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文士高贵?"蜀笑道:"当然是文士高贵,国君有什么高贵的。"颜蜀讲了一个例子:"从前 ……此处隐藏4996个字……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心中有数

15、杏林春满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

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这样一来,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是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

誉满杏林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

有个老奶奶,养着一只母鸡。这母鸡可是个宝贝,他每天下一个黄灿灿的金蛋。老奶奶每天能捡到这么一大砣金子,什么事儿也不用干,日子还过得挺阔气。她闲得没法儿,就天天守着她的宝贝鸡,只盼望他早点下蛋。

有一天,母鸡照例又下了一个金蛋。老奶奶把金蛋托在手上,心里想:“这宝贝鸡一天只下一个金蛋,真叫人等得闷气。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的蛋一古脑儿取了出来吧。”老奶奶拿定主意,真把这宝贝鸡宰了。没想到打开肚子一看,一个金蛋也没找着——长成的金蛋已经下完了,新的`金蛋可还没长成。

“杀鸡取蛋”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为了急于得到某种利益,毁坏了产生这种利益的根本,可以说是“杀鸡取蛋”。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1

安然无恙

这个典故源于《国策.齐策》。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置吗?"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不!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君?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2

阿娇失宠

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赋.长门赋》。汉武帝刘彻的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但后来陈皇后一直未生下独生子,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便暗中搞媚术和"巫盎"(用巫术诅咒的办法)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在长门宫中。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去皇后的地位。听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献一百斤黄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托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门赋》,呈献给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由此,陈皇后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3

安乐窝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道学一.邵雍》。邵雍字尧夫。初到洛阳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早晨起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我们家的先生来了。"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上两宿方肯离去。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乐窝",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称作邵雍的"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4

按兵不动

这个典故见于《吕氏春秋.召类》。春秋时候,晋国的赵简子准备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之内必须回来。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赵简子问史默:"你去卫国,怎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有观察出来吗?现在卫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也在那里做客,子贡又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攻或抵抗的行动。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拿不出办法来。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5

一目十行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是简文帝萧纲。萧纲天资聪敏,六岁就会写文章,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连他的父亲梁武帝也不相信。有一天他给萧纲出了一个题目,开诚布公地说:“你就坐在我面前写,我亲眼看着,就知道你到底会不会写文章!”萧纲提笔挥写,一会儿工夫便写完了。梁武帝边读边赞不绝口地说:“好啊,语句流畅,辞采甚美,这下子谁还敢不相信我儿的真才实学了。”萧纲长大以后对读书是如痴如醉,而且看得极快。《梁书。简文帝纪》中说萧纲“读书十行倶下”。成语“一目十行’就是由“十行俱下”这一句演变而来的。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